孟子,姓孟,名轲,邹人。邹本古邾国,今山东邹城附近,北靠鲁国。孟子故乡距曲阜及孔子故乡很近,不足百里。孟子家世,史无记载。有说是鲁国三桓之一孟孙氏之后。至西汉,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的教子故事始见于书籍。司马迁著《孟子荀卿列传》,为孟子立小传,极简略,仅一百多字。孟子生卒年亦无史料证明,学界争议很大。一般读者知其比孔子晚生一百六七十年,生活在战国中期,享年八十四岁,即可。
孟子青年时在故里读书,并无固定老师,他自己说“予私淑诸人也”(《孟子·离娄下》)。二十岁出头的孟子游学鲁国,大约四年。司马迁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应该就在此时。子思为孔子之孙,跟子思后传弟子学习,应得孔学之部分真传。孔子殁后,儒分为八,子思这一派由于后来孟子的加入而显达,称思孟学派。之后,孟子返邹,开门授徒,开始教书育人生涯。
大概在孟子四十三岁时,齐国广招天下文学游说之士,于是孟子带着弟子前往齐国临淄的稷下学宫,成为当时诸子百家中的重要一家。孟子在齐国十几年,一直到六十岁。六十三岁时,其母病故,守丧三年,然后又去齐国。
以后几年,已入晚年的孟子先后游说于宋、薛、鲁、滕、魏等国,时间都不长。其后又去齐国呆了几年。孟子是坚定而激烈的理想主义者,他批判当时大国争雄的现实,而以尧舜为蓝本,鼓吹“王道”“仁政”。但正如司马迁所说:“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面对孟子的慷慨激昂,齐宣王“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梁惠王下》),而梁惠王干脆认为孟子“迂远而阔于事情”(《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因此,各国君主对孟子敬而远之,孟子则无比遗憾,就是自然而然的了。大约七十七岁时,孟子由齐返邹,再未出游。
老年的孟子与其大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一起,撰写《孟子》一书。今存《孟子》分七篇,每篇又分上下两部分,总计五万字有余。全书虽是问答体,但孟子亲自参与,故可说是孟子自己的著作。这是与《论语》的不同之处。孟子文章气势充沛、流畅顺达、逻辑性强、机智雄辩、犀利尖锐、比喻精妙,与《庄子》合称为先秦散文之双璧,在唐朝及唐朝以后极受追捧。
孟子及《孟子》一书,在很长的时间内影响相当有限。唐朝中期,其地位上升,紧跟孔子之后。至宋朝,其“亚圣”地位稳固下来。《孟子》成为读书人必读教材之一,亦成为朝廷科考核心内容之一。后来将儒家学说概括为“孔孟之道”,顺理成章。孟子服膺孔子,说“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他忠实地继承了孔子思想,并有不少新的发展。他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儒家的主要代表,在中国思想史和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编者附言:为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白子超先生继《论语新读》后,又为夜光杯撰写了《孟子选读》专栏,今起刊载,敬请读者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