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我的语文老师就强调要仔细分辨“白勺的、土地地、双人得”这三个“de”的用法。末了,她每次都爱加一句“粗心大意很可能就会酿成大错”,并佐以“写错一个小数点就可能导致火箭发射失败”的例子。因为“火箭发射失败”的“压力”对一个孩子来说太过沉重,所以,我几乎没有在“的地得”上翻过船。当然,这是玩笑,我是在一次次被小学语文老师纠正的过程中最终长了记性。
然而,最近,我在做版面编辑时却又受到了儿时“的地得”的困扰:大学生投来的稿子里,“的地得”的胡乱使用成为最常见的错误,而其他错别字层出不穷、标点符号乱用也是常事。这时常让我产生“火箭发射又要失败”的感觉。
其实,人人都难免写错别字。这不,最近就有人发现“天下第一易错字”居然是“冒”,冒险的“冒”。许多人都以为这个“冒”字上面是个“曰”,而上面其实是个“冃”。而智能手机、电脑盛行等兴起在带来诸多便捷的同时,语音输入、人工智能、智能纠错等功能的确让人易犯“提笔忘字”的毛病。但对于“的地得”这样的常识性错误,还是不禁让人想问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是怎么修的。有大学老师感慨,错别字频出,和现在的大学生不爱读书和受网络文化影响不无关系。最近在北京发布的一则调查报告就指出,目前中国大学生每天用在智能手机上的时间约为5小时17分钟,约占一天全部时间的22%,而男生爱打游戏、女生爱逛淘宝。
我觉得,或许大众媒体尤其是风生水起的互联网媒体也得为“的地得”被乱用的“冤屈”负上一点责任,有时候更别让“错别字”成为一种“时尚”。就比如,如今的网络和部分报纸杂志上,早已是“神马”“骚年”“童鞋”满天飞,而电影界更是拍了《怦然星动》、《不可思异》和《从天儿降》等三部“错别字”烂片。尽管这些词汇是丰富了人们的语言,但错别字的流行却真的在破坏语言规范和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