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12月28日晚报的A7版“民生速递”栏目,让许多人知道了阿拉上海也有“非遗”,而且数量还真不少。这是上海这座城市的骄傲,它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城市记忆和民俗文化,也显示了一座城市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故保护它刻不容缓,亦是当务之急。但如何去保护,却是传承的关键所在。就拿浦东三林的“绕龙灯”和“海派剪纸艺术”来说吧,每逢我国的传统节日和重大的节庆日子,这“三林舞龙”总会出现在公众面前。而“海派剪纸艺术”也早在几年前就已走进了沪上部分中小学的课堂,成为学校劳技课上的一项教学内容。这两项“非遗”正是在日常的“使用”中走进了市民的生活,而“保护”恰恰是要在“生活中使用”才能显现其效果,最终达到传承。 再拿城隍庙的“奶油五香豆”和“梨膏糖”来说,虽说它俩摆上食品店的柜台已有多年,似乎也符合保护之要求。但问津者却寥寥,原因何在?笔者估计其“软肋”在其“几十年不变的老面孔”。 ——读者 周钰栋
本报记者 陆常青 整理
感谢读者给晚报提供真知灼见和独到见解。您可以拨打本报读者热线:962555或投稿邮箱:lucq@xmw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