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毛泽东观看京剧《芦荡火种》
1964年6月5日至7月31日,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在北京举行。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的28个剧团参加演出,共上演了37台戏。根据同名沪剧移植改编的《红灯记》和《芦荡火种》,根据长篇小说《林海雪原》改编的《智取威虎山》,以及《奇袭白虎团》,都被大会列为优秀剧目。
观摩演出期间,毛泽东看了其中两台戏。7月17日晚,毛泽东看了上海京剧团演出的《智取威虎山》。7月23日晚,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来到人民大会堂,一起观看了北京京剧团演出的《芦荡火种》。
毛泽东对京剧这门传统艺术十分喜爱,听京剧是他工作之余最大的乐趣和精神享受,可以说,是一位真正的京剧知音。但毛泽东不愿打扰别人,故很少观看京剧名家演出。于是,身边工作人员就给他搞了一些京剧唱片。上世纪50年代,当时所有京剧名家的唱片,他那里都有。在异彩纷呈的京剧流派中,毛泽东比较喜欢听老生戏,言、马、谭、高老生四大派的戏百听不厌,如言菊朋的《卧龙吊孝》,马连良的《借东风》,谭富英的《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高庆奎的《逍遥津》,都能一字不落地唱出来。毛泽东尤爱高昂激越的高(庆奎)派和委婉细腻的言(菊朋)派。对于高派代表剧目《辕门斩子》,言派代表剧目《让徐州》等著名唱段,毛泽东均耳熟能详,欣赏时常常陶醉其中。
毛泽东对用中国传统戏曲表现革命内容的想法由来已久,曾与京剧界人士专门就京剧如何演好现代戏问题进行过深入交谈。周恩来在1964年6月23日《在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讲到,1962年秋,毛泽东在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提出“要提倡演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现代的革命戏”,第二年,毛泽东又专门强调了这个问题。
关于毛泽东观看京剧《沙家浜》的地点,以及看完戏后是否在现场讲修改意见,这些年一些报纸杂志和网络上的文章,多有不同说法。2014年9月27日,我利用赴京开会之机,在北京市东城区陶然亭公园附近信然庭小区的一所公寓,拜访了当年饰演郭建光的北京京剧团德高望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之一、京剧生行谭派艺术的第5代传人谭元寿。
据谭元寿回忆,1964年7月23日晚,毛泽东是在人民大会堂小礼堂看的京剧《沙家浜》,而且看得非常认真和入神。演出结束后,毛泽东即与剧团编导和演职人员在现场进行座谈,并当面提出修改意见。毛泽东说,戏是好的,胡传魁、阿庆嫂、刁德一人物刻画得好。在肯定《芦荡火种》剧的同时,毛泽东也提了几点重要意见:一是觉得剧中新四军的音乐形象不饱满,要鲜明地突出新四军战士的音乐形象;二是军民鱼水关系不够突出,要加强军民关系的戏;三是结尾不合适。原沪剧《芦荡火种》的结尾是新四军利用胡传奎结婚,化装成吹鼓手和轿夫,出其不意对赴宴的日酋和“忠义救国军”头目进行袭击。汪曾祺等人在移植改编京剧时,保留了沪剧中喜堂聚歼的情节。毛泽东认为,这样一来,结尾成了闹剧,全剧就成为风格不同的两截子了,应该改为新四军正面打进去。要突出武装斗争的作用,强调用武装的革命消灭武装的反革命。戏的结尾要打进去。戏是两截,改起来不困难,不改,就这样演也可以,戏是好的。
从着意突出地下斗争主线,到艺术地再现用武装的革命消灭武装的反革命,毛泽东这一带有鲜明指向性的修改意见,不仅为剧情和结构的重要调整厘清了思路,而且使全剧的主题和思想张力有了很大提升。后来的创演实践和社会效果证明,只有打江山、立传统的革命领袖,才能洞穿历史迷雾,对中国革命斗争胜利规律有着明晰认知和准确把握,从而在纷繁复杂的历史背景和艺术创作实践中举重若轻,一语中的抓住戏剧修改和艺术跃升的要害。
在谈到这出京戏的名字时,毛泽东幽默地说:芦荡里都是水,革命火种怎么能燎原呢?再说,那时抗日革命形势已经不是火种而是火焰了嘛!故事发生在沙家浜,中国有许多戏用地名为戏名,我看这出戏就叫《沙家浜》吧。改起来不困难,不改,就这样演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