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日报观点~~~
日报观点~~~
日报观点~~~
日报观点~~~
日报观点~~~
日报观点~~~
     
2016年01月29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日报观点
老式红包
胡进升
  儿时,我家亲戚不多,人也穷,好在父母没有接管红包的意思,我一不留神挤进了当年朋友圈的富豪榜。

  据母亲讲,我一岁时去拜年,被父亲按在稻草编成的拜席上,给外公磕了三个响头,得到人生的第一个红包:一枚顺治年间的铜板。奶奶说此币可避祸驱邪,便用红绳系着,挂在我的脖子上,一挂十来年。

  旧时的春节,给爷爷拜年时,距离最远的邱叔叔总是第一个叩响大门。邱叔叔日子过得捉襟见肘,我勤快地在他附近转悠,直到他边掏口袋边说,“拿去买个本子”,才心满意足地接过红包,转身跑开。他的红包像卡片一样薄,打开褪色的红纸,里面是一张陈旧的两元纸币,我好奇地想:他的红包丝毫不起眼,为什么还要叠得整整齐齐?小贩六伯的压岁钱却花样百出:有时是两毛的,有时是一块的,有时是厚厚一沓一分纸币,无一例外,它们都是新钱。我小心地把它们夹在字典里,待年过月尽嘴馋时,再翻出几张,去买一块橡皮或者一捧瓜子。

  二十岁时,我在珠海过年。南方人管红包叫利是,用的是利是封,里面的金额也水涨船高,我逢人喊“哥哥姐姐新年好”时,对方立马会喜气洋洋地摸出红包。

  今天,在微信群里发过多少次红包,收过哪些人的红包,我完全不记得。触手可及的虚拟红包,仿佛星光般遥远;那些带着体温的老式红包,像身旁越烧越旺的篝火,烤暖了许多寒风吹彻的记忆。(胡进升 刊今日新华每日电讯  本报有删节)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上海两会·焦点
   第A03版:上海两会·新民眼
   第A04版:上海两会·话题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中国新闻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社会新闻
   第A12版:广告
   第A13版:互动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
   第A18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财经新闻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夜光杯
   第A24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军界瞭望
   第B02版:人物/军界瞭望
   第B03版:军界瞭望/战例
   第B04版:兵器/军界瞭望
   第B05版:新民法谭
   第B06版:新民法谭
   第B07版:新民法谭
   第B08版:新民法谭
   第C01版:新尚
   第C02版:人物
   第C03版:潮事
   第C04版:摩登
旧衣回收不能是笔糊涂账
救救震旦鸦雀
启程一刻
老式红包
自娱自乐
请别从“羊年”拖到“猴年马月”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5老式红包 2016-01-29 2 2016年01月2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