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11日上午,我去杨行殡仪馆参加一位老邻居的追悼会,因逝者刚从单位辞职,新单位还未去报到,新建的小区还没有成立居委会,不知道该由谁来致悼词。于是,家属请我以老邻居的身份担此重任。由于我和逝者从小一起长大,因此悼词写得情真意切,读来声情并茂,让追悼会始终处在缅怀逝者、亲情交融的氛围中,相比以往参加过的由单位或社区派人来一读程序化的悼辞词来说,气氛和效果完全不同。
出了殡仪馆,在前往饭店的路上,突然又接到一位邻居的告急电话,一位57岁的逝者下午4时在西宝兴路殡仪馆大殓,因病退多年一时找不到原单位,居委会又以“不是孤老、不是党员”为由拒绝参加追悼会,情急之下,请我救场致悼词。到了饭店,朋友们议论纷纷,“只见过为明星演出救场的,没见过致悼辞救场的”,“只见过公关吃喝赶场的,没见过为死人赶场的”。在朋友们的调侃中,我匆匆吃完豆腐羹饭,由于时间紧迫,由办丧事的“一条龙”老板开车,终于在下午3点把我从上海的最北端送到西宝兴路殡仪馆,见到在那儿焦急等待的逝者家属。我拿到逝者的简历后,匆忙书写悼词,就这样,追悼会在4时准时进行。
之后,每每想起这段经历,总是感慨万分,唏嘘不已。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逝者家属常常会为找不到一个致悼辞的人纠结烦恼。随着本市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有关部门是否对此能有一个更明确、更人性化且更具可操作性的制度安排,以便让死者安息,让生者释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