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悼会,是生者和逝者的最后告别场所,由于是最后一面,所以追悼会哭哭啼啼,甚至哭天抢地都是常态,因为中国人历来认为不哭不孝顺,不孝是被认为大逆不道。为了让人觉得自己是孝子贤孙,追悼会越隆重越好,排场越大越好,规格越高越好,似乎这样才对得起死去的亡灵。
现在的追悼会,形成了一种四段式的仪式,先是默哀三分钟(后来有好事者称难过三分钟),然后是单位致悼词,接下来家属致答词,最后是向遗体告别。致悼词是仪式中的重头戏,由于社会的浮躁,致悼词成了程式化,悼词中除了姓名和性别不一样,其他都一样,对于如此不负责任的“悼词”(其实,根本算不上是悼词了),让人不可理解的是,丧家竟然无动于衷。有识之士对此深恶痛绝,认为这不仅是对逝者的亵渎,更是对生者的不敬。他们质疑,今后让谁来读悼词?一个人离开单位直至去世,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单位早就对此人淡忘。何况,现在的人经常跳槽,哪像我们那时“从一而终”?单位和个人除了工作上的关系,其他并无“瓜葛”,再让单位致悼词还有什么意义?与其这样,还不如让家属悼词答词一肩挑。只有家属对逝者最了解,最有发言权。米兰.昆德拉在《生活在别处》里写道:“这是一个流行离开的世界,但是我们都不擅长告别。”既然不擅长告别,那就在告别的形式上有点创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