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开展校园网贷风险防范集中专项教育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各地各高校要利用秋季开学一段时间,面向广大学生,特别是大学新生集中开展校园网贷风险防范专项教育工作。要培养学生勤俭意识,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超前消费、过度消费和从众消费等错误观念,引导学生合理消费、理性消费、科学消费。
巧合的是,就在教育部发出《通知》的当天,网络借贷平台我来贷在官方微信发布《关于我来贷关闭校园市场的通知及感谢信》,称将于10月16日正式关闭已授信用户的提款服务。在此之前,多家校园贷平台已宣布转型——8月中旬,优分期宣布进军非校园消费金融市场;9月5日,趣店宣布退出校园分期市场;9月27日,名校贷也宣布转型进军白领市场……
曾几何时,校园贷市场火爆异常,“新学期,我们全都要新的”的宣传口号令人血脉贲张,五花八门的产品和服务则令不少大学生蠢蠢欲动。金融360发布的《2016年上半年大学生消费分期调查报告》预计,2016年我国大学生消费市场规模可达4400亿元,未来一段时期内将保持每年4%—5%的增幅。面对这块巨大的“蛋糕”,校园贷平台呈现“野蛮生长”之势,有统计资料显示,具有代表性的80家大学生消费分期平台中,56%成立于2015年。因为缺乏有效的监管,校园贷始终游走于法律的“灰色地带”,虽然打着互联网金融的旗号,不少校园贷不过是刺激并无还款能力的大学生超前消费。
今年3月9日,郑州一21岁大学生,因无力偿还60万元校园贷跳楼自杀。此事不仅引起舆论极大关注,同时也使校园贷进入监管者视野。校园贷本身并无原罪,然而在“野蛮生长”的过程中却流弊丛生,很多网贷平台不仅经营不规范、贷款门槛低,甚至还存在虚假宣传、设置消费陷阱等不良行为,从而使涉世未深的大学生面临巨大消费风险。
鉴于此,8月24日,银监会、工信部、公安部和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正式发布《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以规范校园贷行为,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在企业自律和监管发力的同时,大学理应尽到管理的职责和义务,这无疑是此次教育部下发《通知》的关键所在。
校园贷之所以成为“潘多拉魔盒”,固然有行业无序经营的客观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一些大学生因为贪恋物质享受,而无视其中潜在的风险。监管持续发力旨在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的外部空间,同时,教育大学生建立起科学的消费观念和人生态度,无疑有助于从内部构筑“防火墙”。教育不仅应“教书”,更应“育人”,只有针对大学生的异常行为建立预警机制和干预系统,才能真正将各种风险隔离于校园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