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10月13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自由谭
让病人拥有选择的能力
宋鹏伟
  宋鹏伟

  有时人们相信一件事,只是因为愿意相信。比如,“饿死”癌细胞,如果是真的,癌症这个“万病之王”就被人类攻克了。现代医学显然还做不到这一点,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去过度解读。一个月前,媒体报道了我国两位医学专家发现的新疗法——小苏打在“饿死”部分肿瘤细胞过程中具有一定作用。很快就被解读为喝碱性水可以防癌抗癌,也让《重大突破!癌细胞,竟被中国医生用小苏打“饿”死了》的文章也火遍了朋友圈。

  相信谎言的代价,也许会是生命。去年年底,61岁的张女士被诊断患上卵巢癌晚期,已无法再进行手术治疗。出于求生的本能,她相信了一个所谓的大师,对方自称不打针,不吃药,最多5个疗程,也就是35天,可以包治好,治疗费30万元。大师要求张女士连续辟谷6天,每天不得吃任何东西,只能喝大量的浓姜汤,以“饿死”癌细胞。然而,张女士的病情非但没有缓解,反而因病情持续恶化最终病故。

  指责她缺乏医疗常识,显然是残忍的,因为对于身处癌症晚期的病人而言,没有什么比希望更重要。正规医疗机构不可能给出不切实际的承诺,所以骗子们就有了市场——借绝症病人的最后一搏来赚钱。骗术谈不上有多高明,能否得逞的关键在于,患者是否意志薄弱到愿意给这个机会。

  决定这一切的有两点,一是占有医学常识的多寡,二是对生命的理解和认知。在疾病确诊、接受现实、治疗无效的过程中,很多患者其实都得不到应有的医学科普,即如何理解这种疾病各个阶段的杀伤力?不同治疗手段的成功率与可能带来的痛苦有多大?当现代医学已经无能为力时,病人的生存状态是什么样的?如何保持尊严、克服恐惧?

  决定接受怎样的治疗,以及选择以哪种方式走完生命最后一程,更多依靠的是这些具体问题的答案,而不是人人都有的求生本能。国内外很多医生在癌症晚期之所以都选择在家宁养,并非他们求生的欲望不强烈,而是他们深知插管、电击等种种抢救手段都属于不必要的痛苦。在他们看来,求生本能的滥用只会人财两空,而放弃过度治疗的结果是“病人善终,家属善别”。

  既然生命都会结束,那么如何结束就是人能够为自己负责的最后一件事。打击骗子固然重要,但如何避免走到人生边上的人再遭遇最后一击,显然能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给他们免于恐惧的关怀,让他们拥有选择的能力……相比于“饿死”癌细胞,这些同样意义重大,也更加现实。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广告
   第A07版:评论/随笔
   第A08版:新民邻声·热线/上海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新民邻声·话题/综合新闻
   第A11版:上海新闻
   第A12版:上海新闻
   第A13版:上海新闻
   第A14版:目击
   第A15版:社会新闻
   第A16版:财经新闻
   第A17版:广告
   第A18版:中国新闻
   第A19版:广告
   第A20版:国际新闻
   第A21版:国际新闻
   第A22版:国际新闻
   第A23版:文体新闻
   第A24版:第18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特别报道
   第A25版:文体新闻/文化
   第A2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7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8版:广告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夜光杯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广告
   第B01版:新民楼市
   第B02版:专题/新民楼市
   第B03版:新民楼市/地产资讯
   第B04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05版:新民楼市/地产资讯
   第B06版:好吃周刊
   第B07版:好吃周刊/我家厨房
   第B08版:资讯·广告/市场之窗
大学贷款需要一道“防火墙”
代价
“刻骨般安检”检出了什么
被扣的共享单车
口碑自出
让病人拥有选择的能力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7让病人拥有选择的能力 2016-10-13 2 2016年10月13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