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9: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10月28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若能传得更远
谢春彦 李君兰
  图/谢春彦 文/李君兰

  “燕燕也许太鲁莽,有话对侬婶婶讲……”2016年猴年春晚上,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茅善玉唱起这一句时,不知引得电视机前多少上海阿婆随声和!这段来自沪剧《罗汉钱》中的经典片段《燕燕做媒》,在上海可谓家喻户晓。

  沪剧,曾是陪伴上海人刷牙洗脸、烧饭洗菜、日日不离的生活背景音。从上海阿婆的收音机里飘出了袅袅吴音,听着沪剧的上海阿婆正颇有韵律地做着饭菜,猛然,她放下了手中“生活”,拿腔拿调地哼上几句;忽地,她又唤道:“囡囡,帮外婆翻一面!”接到命令的小囡像是受过训练般,准确地在最后那个音落地后,“啪”地一声按下暂停键,并迅速翻面、放带、按“播放”。于是,外婆又颇有韵律地做起饭菜来……那时,一瞥上海人“窝里厢”,处处闻得沪剧声:五斗橱上,整齐地叠放着磁带《卖红菱》《阿必大回娘家》;枕头下,不翻边角地小心压着磁带附送的唱词页……

  沪剧初名花鼓戏,源于吴淞江及黄浦江一带农村的田头山歌,兴起于晚清时期的上海,因上海简称“沪”而得名。最初的沪剧演出形式较为简单,由一人操琴、一人击鼓,自奏自唱。后来沪剧发展成由三个以上演员装扮人物,另设专人操乐器伴奏的“同场戏”,称作本地滩簧,简名“本滩”。1914年,邵文滨、施兰亭、丁少兰等发起组织“振新集”,从事本滩改良,并将其改名为“申曲”。1953年第一个国家沪剧演出团体上海人民沪剧团成立,从此沪剧有了系统的发展。

  这袅袅娜娜、曾陪伴上海人作息、被列入“非遗”名录的沪剧,如今已慢慢远离了上海年轻人生活。对于上海年轻人来说,沪剧,多少显得既陌生又熟悉。

  花鼓犹在,只是若能传得更远……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要闻
   第A07版:综合新闻/新民邻声·话题
   第A08版:新民邻声·热线/上海新闻
   第A09版:专版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上海新闻
   第A12版:上海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专版
   第A15版:财经新闻
   第A16版:专版
   第A17版:专版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国际新闻
   第A20版:家装专版
   第A21版:文体新闻
   第A22版:广告
   第A23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4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7版:大购网专版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连载
   第A31版:阅读
   第A32版:广告
   第B01版:新尚
   第B02版:摩登
   第B03版:新民法谭
   第B04版:新民法谭
   第B05版:新民法谭
   第B06版:家装之窗
   第B07版:家装专版
   第B08版:艺术家具专版
对大学生裸贷的冷思考
若能传得更远
小眼界和大格局
周末的农夫市场
公鸡打鸣显霸气
扫一扫
老顽童的养生之道
新民晚报夜光杯A29若能传得更远 2016-10-28 2 2016年10月2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