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鸣人当行,犬鸣人当归。”(宋·陈师道《田家》)。“不为风雨变,鸡德一何贞。在暗常先觉,临晨即自鸣。”(唐·李频《府试风雨闻鸡》)。“头上红冠不用戴,满身雪白走将来。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明·唐寅《画鸡》)。中国古人十分依赖和信任鸡鸣,把鸡鸣当作计时手段,鸡鸣则起,表达了人们的勤劳和用功。鸡鸣,也是《诗·齐风》的篇名。全篇以对话形式,写妻子于鸡鸣时分一再催丈夫起身,由此而产生了“鸡鸣戒旦”这一成语。
公鸡善啼,好斗。在公元前1400年的文献中已有关于鸡的记载,家鸡的祖先是原鸡,原鸡系一种森林鸟类,分布在我国云南南部、广西西部和海南岛等地。
吴方言地区(包括上海)流行着一副对联:屋北鹿独宿,溪西鸡齐啼(相传为明代“吴中四才子”之一祝允明所作)。这里的“鸡齐啼”,有人不相信鸡会齐啼。关于这一点,需看你如何理解这个“齐”字。笔者以为,此处的“齐”并不表示“齐刷刷”的大合唱,而是意味着啼声此起彼伏、连成一片。
公鸡为什么在清晨(通常认为是太阳升起时)打鸣?小时候听大人讲过一个段子:很久很久以前,公鸡头上是长有两个角的,所以公鸡会飞到天上去。而当时的龙是没有角的,也不会飞,但他很想飞到天上去看看仙境,于是跟公鸡商量,把角借与他用一个晚上,答应第二天拂晓归还。公鸡拗不过龙的再三恳求,把角借了出去。谁知龙大哥一去不复返,公鸡失去了角,只好每天拂晓时分绝望地对着天空高喊:“龙哥哥……还我!”
此乃笑话,言归正传。
2013年,日本科学家作过一次研究,他们让处于实验室条件下的公鸡中的一部分接受恒定、持续的晨光照耀,从理论上讲,这一部分公鸡不会感知白天时间了,然而它们还是非常精准地在清晨啼叫。这一实验持续了好几个星期,一直起作用。这说明,公鸡主要是根据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生物钟而准时啼叫的,换言之,它们已经不需要光作为啼叫开始的信号。但科学家们发现,光还是在起作用的,比如自然光在定期校准生物钟;光的强弱跟啼叫的频繁性还是有关系的。
此外,科学家们还发现,黎明时分,公鸡往往也会受到鼓励而啼叫起来,尤其在农村里,经常可以发现,只要有一只公鸡开始打鸣了,紧接着第二只也开始啼叫,第三、第四……纷纷跟着响应,说不定响应者并不是同一个院子的,而是河对岸某个鸡群的。噢,原来这就是“鸡齐啼”呀。
当然,其他科学家们也发现并提出了公鸡啼叫的另一些因素。公鸡啼叫是在告诫其他公鸡:不要到我的领地来,否则对你不客气。为了引起母鸡的注意:这里有一位美男子,请不要舍近就远了。这就是为什么在白天的其他时间里,有时也会听到公鸡打鸣的道理。
公鸡在鸡群里有些霸道,尤其在原鸡中,一个鸡群中总有一只地位最高的公鸡把持着最高权力(包括对母鸡的优先权)。傍晚,公鸡通过打鸣把母鸡们召集在一起。好在通过人类的长期驯养,这种行为已基本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