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申城街头出现的首座无性别厕所引起市民的关注,表示接受的有之,难以接受的也有之。孰是孰非可能在一定的时间内很难下定论,但有需求就是硬道理。前几年,上海长风公园就曾在一座公厕门上挂了“无性别厕所”,历经几年实践,很受到市民欢迎。
其实,无性别厕所在国外很流行。最近,我到新西兰旅游,看到很多城市乡村及高速公路休息区都有无性别厕所,在皇后镇市中心还有一座偌大的无性别厕所,国人与外国人一起依次排队,没有因为性别的区别而产生“另眼相待”与难以接受的情景。
厕所建设并非小事。去年底,住房城乡建设部根据城镇化快速发展、城市人口持续增长、公厕数量总体不足、管理水平不高、特别是女性厕位紧张问题亟待解决的状况,发布了《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明确要求新建和改建公厕时,按照3∶2的比例设置女性厕位与男性厕位,人流较大地区为2∶1。现实生活中,女厕所排“长龙”的现象屡屡可见,甚至女性占用男厕所的事也时有发生。由此看来,设立无性别公厕,对科学配置男女厕位比例,解决女性如厕排队时间过长的问题是个好举措。
对无性别厕所接受与不接受,说到底,还是个观念问题。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在这方面做好宣传工作,并且要加强对无性别厕所的卫生管理工作,力求清洁舒适。同时也建议,根据目前现有的厕所状况,不妨将有条件的男女厕所改建为无性别厕所,从而大大缓解“方便”之急。观念的转变,设施的完备,设立无性别厕所真的无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