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2: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3月03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顾炎武之知
米 舒
  米 舒

  顾炎武,苏州昆山千灯镇人,本名顾绛,因敬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改名炎武。顾家乃江南望门大族,居所旁有亭林湖,顾炎武为乡人尊称亭林先生。

  顾炎武,自幼好学,手不释卷。他14岁取得诸生资格,18岁赴南京参加应天乡试,与同窗好友归庄共入复社。顾炎武与归庄的性格俱耿直独立,时人称其“归奇顾怪”。他自27岁起,断绝科举之路,以通览经史百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音韵训诂为学习旨要。他出外求学,常骑一头跛驴,让两匹瘦马驮着几箱书,顾炎武在驴上诵读,连对面走过的熟人都毫无印象,一次他掉落崖下,仍背诵着书上的内容。

  清兵入关后,顾炎武由昆山县令杨永言推荐,入南明朝廷,任兵部司务,他撰写的《军制论》《形势论》等“乙西四论”为南明朝廷出谋划策。南京为清兵攻陷,弘光帝被俘,顾炎武与归庄投笔从戎,参加义军,后与陈子龙一起从事反清活动。

  因顾炎武立志复明反清,其仆人陆恩见顾家日益没落,便投靠当地恶霸叶方桓,叶方桓以顾炎武“通海”(与南明反清有关系),将顾炎武绑架关押。归庄见事危急,便向降清的钱谦益求援,钱是当时文坛盟主,便对归庄说:“顾是我门生,我就为他说话。”归庄虽然明知顾炎武不会同意,但为了救顾炎武,就代顾拜钱谦益为师。顾炎武知悉后,便写了许多张告白书四处张贴,声明从未拜钱谦益为师,令钱谦益大为尴尬。

  顾炎武在乱世中,一直坚持读书写作,他作的《日知录》是一部“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的著作。顾炎武好读历史,读之求知之,每有所得,必记之于笔下。日积月累,《日知录》有三十二卷,条目有1019条,最长一篇计5000余字,短的仅有9字,生动反映了作者的政治、经济、学术思想,书中颇多警句,如“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法不应,诛不必,而欲为吏者之为贪,不可得也”。

  顾炎武提倡读史,以明道、救世为宗旨,他重视历史研究,敢于提出不少标新立异的观点,他认为“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强调“以天下之权寄之于天下之人”,认为“善为国者,藏之于民”,表达了“藏富于民”的进步观点。

  顾炎武以博学强记闻名于世,他寓居北京时,清代文学家王士祯去拜访顾炎武,他有意考考顾炎武,请顾炎武背诵《蛱蝶行》,这首古乐府虽只有五十余字,但很冷僻,不料顾炎武当即一字不漏背了一遍,王士祯大为叹服。顾炎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被后人誉为清代学术的“开山始祖”。他除撰写《日知录》,还写了《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古音表》《金石文字记》等五十余本著作,清代著名学者朱彝尊写了一副对联誉之:“入则孝,出则弟,守先王之道,以待后学;诵其诗,读其书,友天下之士,尚论古人”。

  明朝亡后,顾炎武屡次谒孝陵,以寄亡国之情。康熙开设博学鸿儒科,招纳明朝遗民中的有学之士,由于顾炎武名气很大,很多人推荐他,顾炎武以死拒荐。康熙十八年,清朝廷开明史馆,熊赐履等清朝名臣都极力劝顾炎武入聘,顾炎武赶紧逃于世外。他始终拒绝高官厚禄的引诱,“耿耿此心,始终不变”。康熙二十一年正月,顾炎武赴山西,不幸上马时失足,呕吐不止,初九去世,享年70岁。

  顾炎武治学严谨,每日读书,必求所知,三十年中写成的《日知录》一书,便是他一生学习研究文史的最好说明。梁启超称顾炎武不仅是“经师”,而且是“人师”,清代学者汪中则论定:“古学之兴也,顾氏始开其端。”

  在今天江苏昆山市千灯镇上,有一座占地60亩的“顾炎武故居”,旁有亭林阁与亭林墓,迎天下人共怀念之。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全国两会·关注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新民邻声·热线
   第A10版:新民邻声·话题/综合新闻
   第A11版:财经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专版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
   第A18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连载
   第A24版:阅读
   第B01版:新民法谭
   第B02版:新民法谭
   第B03版:新民法谭
   第B04版:家装之窗
哑巴英语
把生活变成画
无性别厕所可推广
梦想
青春期更要注意锻炼
顾炎武之知
新民晚报夜光杯A22顾炎武之知 2017-03-03 2 2017年03月0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