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赏主播,不是新鲜事。新鲜的是,越来越多阔气程度与行为能力不匹配的人加入打赏大军。
上海一名13岁女孩2个月为男主播献上母亲25万血汗钱;重庆12岁的男孩在某网络平台上,5秒刷出6万元礼物……
据媒体统计,仅半年来,因为直播打赏而涉及的盗窃、诈骗、挪用公款案件,以及或未成年人趁家长不注意打赏网络主播已出现28次,涉及金额890余万。其中未成年人趁家长不注意打赏网络主播,花费过万后才被发现的新闻报道达6起。
因何有人会在直播平台一掷千金?因为可以刷到存在感:不讲究学历,不关乎长相,不要求谈吐,不暴露身份,刷几波饭团,送几个火箭,主播又是比爱心送微笑,又是喊哥哥叫老板,网名还会被上百万在线网友同时捕捉,大可尽力脑补他们对自己土豪之举的羡慕表情,心里那叫一个爽。
再说得直白点,现实中,绞尽脑汁、榨干心血,未必换得红颜一笑,网络上,哪怕一觉醒来还是一人之上、万人之下的悲惨人生,此时此刻,我就是腕儿,是唯一,是主宰。
打赏形式本身无可厚非,毕竟一个愿打,一个愿挨。问题是,如今的主播行业门槛极低,鱼龙混杂。成年人尚懂自律,未成年人一旦涉入其中,很容易受到某些不良主播的诱导,学说脏话,产生淫秽思想,甚至养成偷盗等恶习。
虽然去年9月9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通知,对直播提出诸多规范,但仅限于直播内容,关于打赏的法律规范至今仍是空白。各大直播平台购买礼物又普遍未设实名认证和身份审核,弹出的年龄设置沦为一纸空文也就可想而知。
直播亟需规范。方式有很多,比如为每个IP设置每天的送礼上限;出重典处罚恶意讨要或用非常规方式索要礼物的主播;加入人脸等身份认证手段等等。
看得出,政府也想管好这个超过3.44亿用户的大市场。近日,文化部官网还发布通报称,已对网络表演部署双随机执法检查。期待,检查能为直播行业带来正向、永久性的改变,也期待,除了监管封建迷信、色情低俗,讨赏也能管一管。
打赏需有度,否则会有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