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倡节俭的生活方式,奇思妙想还不少:德国街头收集社区居民剩余食物的“共享冰箱”屡见不鲜,供需要者免费取用;在丹麦,曾获北欧环境奖的手机应用“Too Good to Go”,能够显示身边哪些餐馆在打烊前有剩余食品低价出售;意大利甚至制定《反食品浪费法》,以减税手段激励餐饮企业捐赠剩余食物……从新技术、新模式到新法规,政府部门、公益组织的协调,实现了食物的二次分配,满足了不少人的胃,更温暖着许多人的心。
研究表明,全球一半以上的食物浪费,发生在生产、粗加工和储存等上游环节,发展中国家由于食物生产、储存技术落后,大量浪费正发生于此。工业化的生产机制,支撑了便利、充足与多样的食品供给,但却留下了许多浪费的缺口。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意识到浪费的严重性,并通过技术与模式创新,重塑健康、绿色、可持续的生活方式。节约资源也是创造社会财富。珍惜食物不仅是一种生活风尚,更决定着许多落后地区生命的存续。延续节约这种高尚的美德,关乎我们每一个人的未来。(彭飞 刊今日人民日报 本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