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海各区中小学对口招生细则公布后,我的手机就没有一刻停歇过。到底要不要买学区房,成为好友间交流的重点,而这些好友的孩子或才成为幼儿园学生,或尚在襁褓。挑动人们敏感神经的还有另一则新闻,“北京小学学区房25万元一平方米仍抢手”。“孟母三迁”的故事,放到现代社会,总觉得变得疯狂,有些变味,教育投入成为诸多普通家庭“不能承受之重”。
有友苦恼到底要不要为了孩子进一所所谓的名校“倾家荡产”,也有友早就毅然决然地置换好房屋,宁选蜗居也要为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机会。迁?不迁?不是一道A或B的简单选择题,他们无奈,我更无解。学区房投入,在整个教育投入里还只是一项。
源源不断的花销,是否正承载着父母过于沉重的希望?天价的学区房、培训班,是否被人们高估了对孩子成长的效果?然而,触目所及,大家谈论的焦点都在学区房值不值得买、培训班要不要参加,却没有谁会表达,我希望孩子能成为怎样的人。
鲁迅在《我们怎样做父亲》中就写到:做人的父亲,而并不只是孩子的父亲。然而,许多人并没有做到这点。以至于,有时候,我会想,对学区房、教育的焦虑和疯狂,是否只是为人父母一厢情愿对自我付出的“迷恋”。这也不得不让我联想到,有段时间媒体一直谈论的空心病——价值观缺陷导致部分大学生心理障碍,“空心病”的大学生即使进入名牌大学学习,也对自己的人生颇为迷茫,不知道何去何从,更不知道想做什么。上海的中小学这几年开始重视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然而,我也在采访中屡屡遇到校长们和我坦言,从幼儿园到中学,大多数孩子太忙,父母寄予的希望太过沉重,他们从小没有从父母那儿获得指点,更没有“发呆”的时间去想“将来的事”。
天价的学区房不能放飞教育,如何去爱孩子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现代“孟母”们折射的是社会焦虑浮躁投射在父母身上的影子,但也是对教育均衡发展提出的挑战。孩子能否健康成长,并成为一个有独立思想的“社会人”,不仅有赖于社会环境的解压,还有赖于教育的回归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