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土生土长的老朽应邀去南京西路699号参加一个会议,请柬上特地注明地址靠近青海路。天上淅淅沥沥地下着小雨,且气温骤降。我从青海路进入南京西路后朝西寻找,至石门路口只有685号,过了马路,门牌一下就跳到801号——南京西路699号“人间蒸发”了。于是我与会议主办方的联系人沟通,回复说门牌号准确无误;当我再寻无果,向其说明我当时所处的方位,请教如何走时,对方大概因为是新上海人,也一头雾水。
情急之中,我向正在附近执勤的交警求援,但也一脸迷茫。我在风雨之中来来回回地几次傻找,顶风冒雨,吃足了苦头,均未结果。后来终于请教到一位正在扫地的清洁工,才恍然大悟:原来南京西路699号就是南京西路背后吴江路的31号——“一仆两主”,天晓得。
匪夷所思之余,有点“阿Q精神”,惯于“换个角度看问题”的老朽,似乎从中看到了上海飞速发展的影子。然而窃喜之余,又不无遗憾。不管是吴江路、石门路动迁改造,还是其他原因造成的上述近在咫尺却找不到门牌的咄咄怪事,终究令人不爽。
门牌具有无可替代的指示导向功能,其设置是否科学规范,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也与治安管理、交通邮电、消防医疗等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如果说,那天等我赶到早已会议过半的会场,众目睽睽之下狼狈不堪,还“不伤脾胃”的话,那若是此处有人叫了消防救护车辆,明明早已到达呼救方的门前,却扑朔迷离、晕头转向,找不到救援对象、造成生命财产重大损失的憾事,就性命交关了。
随着城市建设和旧城改造进程的不断加快,新的地标建筑的拔地而起,门牌设置理应“与时俱进”。不能让跟着路标走不对路,循着门牌找不到门,成为城市管理中的一块“硬伤”。追根溯源,一方面是设置不科学,由于历史原因抑或工程报批“先天不足”,一些道路、建筑物没有规范地纳入命名编号范畴,出现缺号增号乃至“一幢大楼两个门牌号”等乱象;另一方面是管理不到位,职能部门缺乏精细化管理的智慧和力度。
城市门牌蕴含着民生大学问,其“乱”与“治”,直接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必须依靠职能部门统一部署、统一协调来“治乱”。
解决门牌乱象,一方面要从城市规划入手,完善门牌制作、科学设置等流程;另一方面应遵循长效管理原则,在对现有门牌进行清理整编的同时,也应健全纠错补漏等协同机制。窃以为,只要有关部门加强责任意识,本着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每一块门牌是不难做到“门当户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