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去参加一位长者的追掉仪式,在告别室外等候时,抬眼一看,似乎都是陌生面孔,只好独自徘徊。忽闻有人喊我的名字,握住她的手,却不知是谁。她自我介绍后,一下想起来,这是儿时同住一所大院的小邻居。五十年不见,看来,连依稀记得、似曾相识,皆无可能。
经她介绍,伫立在她身旁的原来都是当年邻居家的孩子,尽管几十年前同在一个大院住着,父母不是同事,就是好友,但也难以还原儿时的模样。只有一位,与其父一模一样,所以当即认出。他们也笑着说,如果不是我神似形似我的父亲,他们恐怕也不敢相认。人老了,越来越接近父母的相貌,甚至身影,这大概就是规律。
半个世纪后重逢,免不了加微信,加了微信,自然就会被带入新群,不但幼时同院而住的那些伙伴一一冒了出来,就是小学、中学直至大学同学,也都在相互间转来转去的拉进下,纷纷重逢,当然是在微信群里。
重逢在微信,自然会好奇,对方长成什么样了,于是,当年的照片,今日的照片,不时被转发,然后是一番指认,少不了再略加调侃,“怎么长成这模样了?”“你也好不了哪里去”。就在我的新照被人发进微信群没几天,我出门赴宴,酒足饭饱后出来,突然有人叫我的名字,也是握住半天的手,不辨对方究竟何人,一说名字才浮现出来。原来他正是在微信群里看见了我,才敢于在半个世纪后一眼就认了出来。
虽说各在大江南北,或者远隔重洋,但在微信里日夜聊天,似乎近在咫尺。一位中学同学聊了许久,儿时情景无不一一勾起,一时兴起,正要约了明日餐叙,却不料,他老兄原来远在芝加哥。我埋怨他没告诉我,他抱怨我从来也没问过。
不见也好。如今久别重逢,尤其是几十年后的中小学同学重逢,常常空欢喜一场。当年如胶似漆,吃喝不分,晚上还睡一张床上,现在或许观点、经历、职业、国籍的不同,有可能争论间视若寇仇、水火不容。
我的经验是,无论当年在院里玩得多好,在学校里相处如何亲密,今天在微信群里重聚,最好先试口风,东拉西扯一阵后再说。说不定当年的发小,当今的缘分已尽;当年如何得不对付,为了一块糖、一个女孩子,可以怒目相向,以致拳脚相加,但今天有可能缘分才来。前半辈子是挚友,后半生是仇人,后半生如同陌路,前半辈子把盏交杯的,也不是没有。
如果不是微信群的拉扯威力,儿时的伙伴、中小学同学恐怕一生难得再见。不管见在哪里,当年的缘分还在不在,总会引起对往昔的怀念,那可是我们天真烂漫的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