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沟油,餐厨垃圾,臭名昭著,只因为不幸被不法商家利用,堕落成妨害食品安全的“毒物”。
近年来,申城立志捍卫食品安全,地沟油一步步走上了“变宝之路”。今天上午,市人大常委会《上海市食品安全条例》执法检查聚焦餐厨废弃油脂处置。人们关注:从垃圾、毒物到宝贝,地沟油的资源化再利用,如何实现?
变废为宝,一个重要前提是,先不作恶。
2013年2月,黄浦区法院宣判了两起地沟油案件,这是地沟油案在申城的首次判决。被告人均以餐厨垃圾中的废油制作火锅底料“红油”,销售给顾客食用。依据刑法,两名被告人分别以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各处罚金20万元;其余两名被告人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和一年三个月,并各处罚金。
被告人之所以被最终绳之以法,关键在于举报后的行刑衔接。一旦地沟油变身食用油,无良企业或个人该受到怎样的惩处?
刑法修正案(八)给出明确答案:只要有危害食品安全的行为,即便尚未造成后果,也要入刑;依据危害程度,量刑标准从拘役至死刑。换句话说,2011年5月1日起实施的刑法修正案(八),对危害食品安全行为“零容忍”。
为何“零容忍”?“如有20%的利润,资本就会蠢蠢欲动;如有50%的利润,资本就会冒险;如有100%的利润,资本就敢于冒绞首的危险;如有300%的利润,资本就敢于践踏人间的一切法律。”——《资本论》的这一论断,在食品安全问题泛滥之际,一次次被无良商家用行动印证。
面对地沟油,食品安全监管曾经存在的“执法软弱”,也饱受批评,有人大代表坦言:酒驾入刑已家喻户晓,食品安全问题入刑的知晓度,差强人意;要让全社会知晓刑法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零容忍”,行政处罚和刑罚的衔接,不可少。
2011年迄今,市人大常委会连续第七年开展食品安全执法检查,本届市人大常委会连续第四年将食品安全列为重点监督项目。今年元月,市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史上最严”《上海市食品安全条例》,条例特别强调了“行刑衔接”。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食品生产经营主体25.6万户。今年以来,全市各级食品监管部门监督检查各类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共计10.5万余户次,查处食品违法案件1697起,罚没款1433.8万元;全市共移送食品涉嫌犯罪案件54起,侦破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87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70人;主要食品风险监测总体合格率为97.3%,全市未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食品安全继续保持有序、可控态势。
重典治乱,行刑衔接,让地沟油不敢上餐桌。但就像所有的垃圾一样,餐厨垃圾地沟油也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地沟油洗心革面,不做“毒物”,那仅仅是食品安全监管的初级阶段,变废为宝,才是食品安全治理方式和治理格局的升华。
值得欣慰的是,市食药安办透露,5年来申城已在全国率先实现地沟油“产、收、运、处”全程闭环监管,通过大数据和闭环监管合成,达到一流监管水平。目前,地沟油监管平台已覆盖全市16个区近3万家餐饮企业,每天回收交易量在70-90吨;如果一家企业当月回收的地沟油数量,较之月平均水平超过一定比率,平台系统就会自动报警,为精确监管提供及时有效信息。
与此同时,作为一项科研课题,全市统一回收的地沟油已然走上生物柴油混合燃料的转化之路。目前,申城14条线路上,104辆公交车已在尝试“生物柴油”,这些车辆要进行不少于12个月或5万公里的示范营运,采集运行中的经济性、动力性、排放性、可靠性数据。
想想看,公交车喝下变成“生物柴油”的地沟油,一路行驶,减少燃料消耗9.6%,颗粒物排放降低10%以上,环保前景,值得憧憬。在环保之外,推广“生物柴油”,助力地沟油形成“收、运、处置、再利用”封闭作业链;在这条作业链上,地沟油不再是废物,更不是毒物,而是宝贝——这条作业链,是循环经济走出的一小步,却是申城食品安全治理跨出的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