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改变‘重申报、轻管理’的想法,不要把申遗成功作为‘政绩’。”
——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应将我们已拥有的世界遗产保护好,弥补工作中的短板和不足,尽快提升世界遗产保护管理整体水平。
“对于中国来说,遗产数目已不是问题,关键在于对列入世界遗产的项目要保护好、利用好。不能只重视那些能短期发展旅游、带来经济效益的遗产项目,还要发现和发掘更多有价值的遗产项目进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专家、北京大学世界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孙华强调,“重申报、轻管理”是一种非常短视的行为。
“通过申遗拯救了一批老房子。申遗完了以后,要按照联合国有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要求,逐步把鼓浪屿这些人类共同的遗产保护下来。”
——民盟厦门市委专职副主委朱奖怀坦言,保护文化遗迹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情,有些建筑物原有的风貌已经被掩盖了。
“自2014年底申遗工作开展以来,我们高度重视,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索加乡、308沿线、不冻泉两侧等地区进行了全面摸底,加强对环境的综合整治力度。”
——青海省玉树州治多县县委书记任宝元说,申遗成功更是给了当地极大的鼓励与信心,要将保护生态环境这项事业永远持续下去。
“中国政府将严格遵守《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及其《操作指南》的规定和世界遗产委员会决议要求,做好鼓浪屿后续保护管理及展示利用工作,合理控制登岛游客数量、改善遗产本体保护状况、提升监测管理工作能力和水平,将更加美好的鼓浪屿展现给公众。”
——大会审议阶段,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代表中国政府在发言中表示。
“进入世界遗产名录,只是保护自然、文化遗产的起点,而不是商业开发的起点。在申遗成功之后,如何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如何提升中国世界遗产的保护水平,如何平衡我国世界遗产‘质’与‘量’的关系,更值得思考。”
——《新华每日电讯》6版今日刊登评论《入遗是保护的起点,而非扣响开发发令枪》。
“‘申遗热’中也有问题,有隐患。丽江古城多次发生火灾事故,清东陵和明十三陵文物连续被盗,有的地方一旦申遗成功就让门票价格‘一飞冲天’。相比损害文化遗产的‘明火’,这股子‘虚火’危害也不小,值得引起高度重视和警惕。”
——新华社发表评论《勿忘申遗的“初心”与“远方”》。
“事实上,申遗成功后,就得接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监督。每三到五年,还会派专家实地调查,若专家认为没有保护好,遗产点处于危险之中,会黄牌警告并整改,如整改不到位则会摘牌,摘牌后永远不能再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新京报》发表评论《别以为申遗成功就高枕无忧了》。
本栏编辑 范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