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7月18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今日论语
高温福利不能成“画饼”
汤嘉琛
  汤嘉琛 

  入伏以来,全国多地陷入持续“蒸烤模式”,南北方大范围地区最高气温达35℃以上。多个部委和地方政府近期都出台了防暑降温应对措施,尤其要求按时发放高温津贴。但新华社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地方在落实政策时不够到位,有些户外劳动者表示并未拿到高温津贴,有些地方高温津贴标准则多年未变。

  根据《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等规定,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在35℃以上高温天气从事室外露天作业,或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工作场所温度降低到33℃以下,应向劳动者发放高温津贴。每年夏天,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还会对用人单位是否遵守相关规定开展检查,但事实上有些高温福利已沦为“纸上福利”。

  以每年夏天都会引发讨论的高温津贴为例。新华社记者在北京街头采访建筑工人、快递师傅、停车场管理员等户外劳动者时发现,很多人从没领过高温津贴,有人完全不了解相关政策,有人知道政策却不敢向领导要,还有人说“给不给还不是老板说了算”。这一政策在北京的落实情况尚且如此,在其他地方可想而知。

  比较世界各国保障高温环境下劳动者权益的政策不难发现,中国目前的各种规定算是比较完备、细致的。但问题在于,有些政策的可操作性不强,不仅无法保障劳动者权益,反倒给了一些企业在高温环境下“合法压榨”劳动者的正当理由。在一些地方,除非出现劳动者中暑或被热死的情况,鲜有高温福利能够兑现。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要让初衷良好的高温福利不仅仅是“纸上福利”,至少需要在以下两方面发力:其一,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敦促用人单位落实防暑降温的主体责任。有关部门要对建筑、餐饮、快递等执行情况较差的行业进行重点监督,严肃查处不按时、不按标准发放高温津贴的用人单位。有关部门不妨公布一些典型案例,提升劳动者维权的信心,也打消用人单位侥幸心理。

  其二,加强对劳动者的政策宣传,提高他们的维权意识。必须让那些高温下的劳动者意识到,高温福利不是用人单位的恩赐,而是一种合法权益。在这方面,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美国劳工部下属的职业安全与健康署近些年一直在积极向劳动者开展职业安全宣传教育,发放海报和培训指南。一些学者建议将高温天气下的福利安排等写进劳动合同,也有助于让劳动者更有底气争取高温福利。

  高温福利成为每年都引发讨论但每年都没太大改观的话题,折射了当前我国劳动者权益保护的困境。几百块的高温津贴问题能否处理好,可视为检验相关部门工作成色的试纸。增强政府部门的执法意识、劳动群体的用法意识、用人单位的守法意识,形成三位一体的良性互动,才能确保高温福利不再是“画饼”。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阅读上海100胜17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评论/随笔
   第A08版:2017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9版:财经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长三角/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
   第A16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阅读/连载
   第A22版:健康+/新民健康
   第A23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A24版:健康+/新民健康
   第A25版:新民旅游
   第A26版:别处风景/新民旅游
   第A27版:新民旅游/别处风景
   第A28版:旅游资讯
   第A29版:旅游资讯
   第A30版:旅游资讯
   第A31版:旅游资讯
   第A32版:旅游资讯
   第A33版:旅游资讯
   第A34版:旅游资讯
   第A35版:旅游资讯
   第A36版:旅游资讯
   第A37版:旅游资讯
   第A38版:旅游资讯
   第A39版:旅游资讯
   第A40版:旅游资讯
高温福利不能成“画饼”
女科学家
“逃票”警示民航安检漏洞
宣传“失败”
苦吟诗人可以休矣?
“折纸上哈工大”说明了什么?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7高温福利不能成“画饼” 2017-07-18 2 2017年07月1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