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7月18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随笔
女科学家
董纯蕾
  董纯蕾

  女科学家。这个逻辑上有点冗余的称呼,可能会冒犯一些敏感的心。的确,这世上从来没有一份职业名叫男科学家,不是吗?为这可能的、绝非本意的冒犯说一声抱歉先。

  我还蛮喜欢写女科学家的故事的。从越稀缺越富有新闻价值的角度而言,毕竟,在科研从业金字塔中,女性是相对少数,越往塔顶,越少。更重要的是,她们不食人间烟火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是多少人仰视的智慧偶像,也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芸芸众生。她们也爱美食也需要健身也向往旅行。结了婚当了妈妈的她们,也得妥帖安排好孩子的一切。完整的、丰富的、多重角色的人生舞台,才真正考验人的智慧,才是所谓的人生赢家。

  这一次,站出来的也是女科学家。美国密歇根大学生态学家梅根·达菲在一篇博客文章中坦承自己只是个全职科学家,每周工作40~50小时,而不是像不少同行那样以每周60~80小时甚至更长的工作时间来追求学术上的成功——“下午五点一到,我就已经准备好下班回家了,晚上的时间更希望和丈夫孩子待在一起,而不是与显微镜和水样作伴”,相信“每个人都能从工作以外的时间中获益”。她一度以为这篇文章会耽误自己终身职位的评定,但是,没有,她在40~50小时里高效取得了诸多成果,该获得的职位与奖项并没有离她而去。更出乎她意料的是,很多人站在她这边,人们感谢梅根让他不再因为每周工作不满60小时而焦虑,觉得自己偷了懒,甚至满怀负罪感。

  科学家也会面临时间管理的烦恼。女科学家尤甚。曾经采访过英国约翰·英纳斯中心的主任,这家历史逾百年的研究机构有一个著名的传统:竭尽所能地鼓励女性投身科研工作。比如,各种会议时间尽量安排在上午10时和下午3时之间。方便女科学家接送小孩。其半数以上的科学家是女性。

  人类的重大科学发现都不是计划出来的。同样的道理,科研工作的好坏,也不在于今天是否又挑灯夜战了,本周是否又工作80小时了。

  有人喜欢稳定,有人爱冒险。最新研究表明,可能与大脑两个区域的变化有关。“全职科学家”与“以实验室为家的科学家”,也没有高下之分。真正的差别是,你是否真爱科学,你是否有意义有意思地享受你的时间。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阅读上海100胜17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评论/随笔
   第A08版:2017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9版:财经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长三角/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
   第A16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阅读/连载
   第A22版:健康+/新民健康
   第A23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A24版:健康+/新民健康
   第A25版:新民旅游
   第A26版:别处风景/新民旅游
   第A27版:新民旅游/别处风景
   第A28版:旅游资讯
   第A29版:旅游资讯
   第A30版:旅游资讯
   第A31版:旅游资讯
   第A32版:旅游资讯
   第A33版:旅游资讯
   第A34版:旅游资讯
   第A35版:旅游资讯
   第A36版:旅游资讯
   第A37版:旅游资讯
   第A38版:旅游资讯
   第A39版:旅游资讯
   第A40版:旅游资讯
高温福利不能成“画饼”
女科学家
“逃票”警示民航安检漏洞
宣传“失败”
苦吟诗人可以休矣?
“折纸上哈工大”说明了什么?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7女科学家 2017-07-18 2 2017年07月1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