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7月18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新语
宣传“失败”
左 妍
  左 妍

  前几天,各大媒体报道了一则让人感慨的医疗新闻:58岁的失独母亲在辅助生殖技术的帮助下成功怀孕,孕期连闯多重妊娠并发症难关,艰难圆了再当母亲的梦。

  上月,还有一位45岁高龄的二胎妈妈,在孕期突发重症,医院集结了8大学科的专家,耗时9个小时,输血过万,才把她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上海的医疗技术水平已是全国领先,患者的情况再凶险,救回来的机会还是相当大的。一直以来,医生在老百姓心中是“药到病除”的完美形象;医院也总是“报喜不报忧”,宣传高精尖技术、报道抢救成功的案例,对于失败和差错,肯定是“不能说出去”的——既怕同行笑,又怕家属闹。

  文章开头的两位产妇,能实现梦想当然是好事,但从医生层面说,抢救风险极高。救不回来,没什么好指责;一旦抢救成功,便成了医院宣传的资本:病情凶险,医生辛苦,抢救艰难,结局完美……这样的宣传会带来“效仿作用”:依赖医学技术,不顾个人情况冒险生孩子的高龄产妇将越来越多。不仅医疗资源变得紧张,医患关系也会更微妙。这是因为,“完美”形象的宣传吊高了百姓的胃口,无限提升了他们看病就医的期望值,造成患者不切实际的幻想。当他们的期望或幻想破灭时,有些人会丧失理智、攻击医生,这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们常常在网络、电视上看到人类又攻克了某某疾病,什么新药又被研制出来,某某医院又抢救成功了一例濒死的患者。但当疾病发生在自己身上时,有时却发现医学如此无能,于是产生这样的疑问:医学如此发达,为什么看不好我的病?她成功生下了孩子,我为什么不能?99%的成功率,我为什么成了那不幸的1%?

  生命的奥秘无穷,疾病千变万化,无论科技多么飞速前进,都改变不了一个事实:人类对医学的认知没有止境。遗憾的是,我们长时间以来,都没有勇气打破套路。能直面医学的不完美,甚至“宣传”失败的医院,少之又少。

  真心希望,平日里大家不要总说医学神圣的一面,还要知道医学本身是不完美的。如果可以,不妨适时“宣传”几个失败的案例,给大家“泼泼冷水”,让大众以平视的眼光看待医学,进而坦然接受它的局限性。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阅读上海100胜17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评论/随笔
   第A08版:2017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9版:财经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长三角/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
   第A16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阅读/连载
   第A22版:健康+/新民健康
   第A23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A24版:健康+/新民健康
   第A25版:新民旅游
   第A26版:别处风景/新民旅游
   第A27版:新民旅游/别处风景
   第A28版:旅游资讯
   第A29版:旅游资讯
   第A30版:旅游资讯
   第A31版:旅游资讯
   第A32版:旅游资讯
   第A33版:旅游资讯
   第A34版:旅游资讯
   第A35版:旅游资讯
   第A36版:旅游资讯
   第A37版:旅游资讯
   第A38版:旅游资讯
   第A39版:旅游资讯
   第A40版:旅游资讯
高温福利不能成“画饼”
女科学家
“逃票”警示民航安检漏洞
宣传“失败”
苦吟诗人可以休矣?
“折纸上哈工大”说明了什么?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7宣传“失败” 2017-07-18 2 2017年07月1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