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岁的孙洪涛,是山东省实验中学毕业生。在2017年度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自主招生的现场答辩环节,他展示了折纸“神技”,拿到了降低60分录取的资格。
“折纸上哈工大”,引来质疑声。折纸可以上大学的话,剪纸、特技可不可以呢?如果这样的话,民间艺人是否都可以上大学了?
在笔者看来,“折纸神技”完全可以上“哈工大”,这不仅符合自主招生的真谛,而且是一股自主招生的新风。
其实,孙洪涛折纸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而是带有原创性思维的创造性工作。据他称,面试要求展示特长,就想到了自己的爱好——折纸。因每个人只有15分钟,所以他不可能在现场做一次折纸(做一个折纸,需要花费4—6个小时以上),于是准备了一个PPT,展示了他的一些作品。之后,他讲解了折纸的原理,涉及很多数学和空间结构原理,一种“三浦折叠法”,既节省空间,又可避免损耗,在太阳能电池板和人造卫星等方面都有应用价值。他的这一兴趣也符合他报考的机械设计专业的要求。当然,他高考成绩也不差,总分549分,超过自主招生线34分,不然,也进不了面试。
“折纸上哈工大”,具有现实针对性。尽管我国基础教育各种改革纷至沓来,但功利化教育始终改变不大。时下,有些中小学生,没有多少休息时间,没有节假日,他们过着“小学累,初中苦,高中拼”的生活,不仅影响人格、兴趣发展,而且影响身体。
与此同时,“折纸上哈工大”具有导向性。首先,学生可以看到自由成长的空间,看到高校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看到一技之长、偏才怪才是如何进入高等学府的;作为学校老师和家长,可以更好地培养孩子对生活的兴趣,让孩子发展自己的个性。只要是正当的兴趣,都值得肯定,都可以进行深造。当然,我们也要防止另一种倾向,即不顾孩子的天赋与兴趣,只是将其作为“敲门砖”,那显然也是不行的。因为只有孩子真正有了自己的兴趣,才能有钻研和探索的科学精神。
“折纸上哈工大”,也显示教育改革切切实实的初步成果。它让“考卷面前人人平等”的基础性公平,变为“潜力面前人人平等”的更高层级的公平,将可能变为现实。这次孙同学是在自主招生的考核中降60分录取的。这说明高校深化自主招生改革,已渐渐靠近了制度设计的初衷——不以分数为标准,不以成绩论英雄,让一技之长、偏才怪才、创新人才脱颖而出,这也是自主招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