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众历经生活层面的各类“互联网化”洗礼后,已经越来越发现,数据共享是根除各种奇葩证明的有效手段之一。
近日,《电子政务蓝皮书: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2017)》对中国内地32个省级政府网上政务服务能力进行评估和排名,17个省级政府的指数超过全国指数平均值,其中浙江、贵州和江苏位居前三。与此同时,各级政府积极推动政务信息数据共享,有效简化了办事流程,提高了办事效率。
政务服务效率如何,数据共享是关键。以往乃至现在,公众到一些部门和机构办事,有时候会被支配到不同部门之间反复开证明,甚至是开奇葩证明。这其中,有的属于作风问题、认识问题,但很大一部分则属于技术问题,即信息共享不到位。
数据显示,在我国,各级政府部门掌握着约80%的信息数据,但共享程度并不高,出现“信息烟囱”“数据孤岛”等现象。明明只要捅破一层纸,办事人员坐在电脑前移动鼠标,就可以查阅公民相关信息,却要让老百姓在浩大的城市里腾挪转移,亲自跑腿,极大拖累了办事效率和社会运转效率。
这种状况,以前由于技术的原因,民众出于无奈,或可忍受。但现在,“互联网+”潮流在我国兴盛,中国商业界的互联网创新走在全球前列。这种现状,也颠覆了百姓的观念和认知:为啥我的身份证不能异地申领,为啥异地就医这么难,为啥驾照复核要回发证地……这些都促使他们对政府服务提出更高要求。
因此,面对“互联网+”商业运用的如火如荼,关键是政府不能当看客,政务服务面临着现代化、信息化、互联网化的迫切需要。政府必须认识到,这是社会大势,是民众期待,必须主动做好这件事。
客观讲,面对这一波中国社会的互联网化潮流,不少地方确实已经行动起来。一些地方积极优化线下办事流程,推动“一窗受理、集成受理”服务模式,开展“最多跑一次”乃至“一次都不跑”改革。这些使得政务服务取得变革性的“化学反应”,办事百姓惊喜连连。
但是另一个方面,数据无形,政务有界。不同部门有不同的管辖范围,有时甚至有不同利益。真正要让数据动起来,还需要上级政府和部门做好顶层设计,完善法律规范,创新工作流程,搭建技术平台。比如,今年以来,国办印发《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实施方案》,搭建整体框架;浙江省政府下发了两批省级公共数据共享清单,公布近3700个数据项共享权限;贵阳市政府正式实施数据共享开放条例,等等。这些打通藩篱的基础性、制度性工作,还需要各级政府统筹设计、整体推进。此外,数据共享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护数据安全,让数据共享真正成为造福百姓的创新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