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7月28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随笔
公益
需要冷静
姜 燕
  姜 燕

  最近,去贵州纳雍参加报社的公益活动“大山童馨”,有两位新人同行。习惯了大城市丰富的物质生活,初来乍到贫困山区,两人的眼珠子惊得都要掉出来,大声疾呼“要把上海的资源多多地带过来!”

  诚然,公益需要激情,但更需要的是冷静。这是不少“老”公益人的经验。譬如灌溉,大水漫灌在干涸的土地上,土壤能吸收几分?滴滴慢灌,土壤又能吸收多少?民间资源有限,过度使用难以持久;受援助地区的接受能力和实施能力更有限,愿望超过现实,结局往往事与愿违,草草收场不算,援助者的信心和热情也容易受损。

  曾经有位知名的主持人在一次公益大会上调侃:“一看表现,就知道谁是老人,谁是新人。”他分辨的依据是,新人还在涕泪横流地痛陈受助对象的困苦,希望获得更多资源,老人则已云淡风清地埋头做着力所能及之事。这不光是“见多了”,而是历经锤炼后的淡定。对公益而言,资源的重要性敌不过执行者的态度。做成一个好的公益项目,和做任何事情一样,需要有足够的冷静和耐力,而不是热情和冲动。冷静地计算手中的资源,科学地分析受助对象的特点,设计合理的计划,持之以恒,更符合一个优秀民间公益项目的标准。

  继而又遇到一事。一家民间公益组织急于扩大项目,将获得的资金一年内全部投入。受到援助的孩子短时间内增加了很多,但这家公益组织马上面临难题:次年的资金全无着落。如果募款受阻,项目很可能昙花一现。他们捐助的对象是本身就缺少安全感的困境儿童,突出其来,结果打一枪就撤的做法,不但不会救之于水火之中,反而有可能在孩子心里雪上加霜。

  而民间公益组织贪大,往往也会摔得很惨。为何?绝大多数民间公益组织还是松散型机构,管理能力有限。有事实为证,当一个公益项目遇到发展瓶颈时,一旦盲目扩大,常常会疏于管理,项目质量难以把控,组织内部矛盾层出不穷。而贪大也往往是负责人产生了认识误区,把公益当成个人的事业来做,想在公益上谋求人生新高度,但最后大都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阅读上海100胜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2017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11版:2017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12版:财经新闻
   第A13版:社会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
   第A18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连载
   第A24版:阅读
   第A25版:新民环球
   第A26版:论坛/新民环球
   第A27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A28版:博览/新民环球
   第A29版:新尚
   第A30版:摩登/新尚
   第A31版:新民法谭
   第A32版:新民法谭
让数据替百姓跑腿
公益 需要冷静
走好国企改制“最后一公里”
打击囤票重在交易平台公开透明
蚊烟共舞
“你还小,但你需要懂”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5公益
需要冷静
2017-07-28 2 2017年07月2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