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来,国企公司制改革稳步推进。最后需要攻克的堡垒,集中于两头:一部分是国资委监管的大型央企集团,目前101家中央企业中,有69家集团公司为全民所有制企业;一部分是经营困难、历史包袱沉重的央企二、三级企业。通过改制,实现出资人所有权和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分离,赋予企业独立的法人财产权,国有企业才有可能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市场主体。公司制改革也是新一轮国企改革中其他改革项目推进的前提。
今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指导意见》,明确2017年年底前基本完成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不让国有资产有一丝一毫的流失,是改制的底线。这就要求企业改制首先要进行清产核资、财务审计、资产评估,准确界定核实资产,客观公正评定资产价值。越是大企业集团,资产规模越庞大,改制成本越高、耗时越长,一定程度上让央企改制放慢了步伐。
翻牌容易,真改不易。公司制改革不是追求形式上由“某某厂”变成“某某有限责任公司”或“某某股份有限公司”,而是要实打实地转换体制机制,与市场经济充分融合。考察业已完成转制的国有企业,有的企业尽管设立了董事会、监事会等一整套体系,但实际运行还是老样子:权责不清、约束不足、缺乏制衡等问题依旧突出,“花瓶董事会”“董事不懂事”的现象并不少见,现代企业制度实际上尚未建立。不能只变形式、不变内容,换汤不换药。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今天,国企改革已进入深水区。主动作为、迎难而上,靠改革强身健体,国有企业才能破浪前行,做市场的弄潮儿。(白天亮 刊今日人民日报 本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