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举办单位或票务经营单位囤票、捂票、炒票的行为,大家时有所闻。比如去年底,王菲再度开办的个人演唱会“幻乐一场”,尽管最低1800元、最高7800元的票价堪称“天价”,但发售当天仍有39万人同时在线抢票,仅32秒的时间门票就售罄,据说内场票价甚至被炒至几十万元。但随着演唱会临近,一些二级票务网站却突然冒出不少低于市场价的余票。这种强烈反差,凸显出国内演唱会市场炒票有多么疯狂。
此番,文化部出手规范营业性演出门票销售,自然是在履行监管职责。打击营业性演出囤票、捂票、炒票,就是要在破除暗箱操作上重重发力。营业性演出举办单位一般会保留一些赠送票、工作票,然后暗中将大部分门票打包给“黄牛”售卖,真正公开销售的门票可能仅占百分之几到十几,“黄牛”怎会不囤积居奇、待价而沽?相比较而言,电影市场则构建了统一的售票系统。演出门票若也能构建一个公平透明的售票系统,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避免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囤票、捂票、炒票也就没有空子可钻。(何勇海 刊今日法制日报 本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