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友几次催促下,硬着头皮的我,也亦步亦趋学起了制作美篇。虽然几经反复,当处女作亮相的时候,还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尤其是得到不少知根知底的老邻居和老朋友的点赞。按照他们的说法:侬的美篇有现场直播感!
我不知道他们是鼓励我还是消费我,只晓得发了几次美篇,常因健忘的老毛病复发而忘记了操作“要领”,被搁置了一段时间,就有几个好事者微信、电话探寻:怎么不发美篇了?那猴急的心情,就像看惯了连续剧和长篇连载的人突然“断档”而坐立不安,尽管我的美篇既不“精”也不“彩”!只能心里嘀咕,我瞎拍拍的照片和粗糙的文字就这么吸引眼球?
不过也有例外。比如前一阵和海滨小城的老友相聚,老友中玩美篇的高手不少,心直口快的他们当场开销:有的说,你发的近十篇美篇的照片构图基本都不到位;还有的说,现在人生活节奏快,讲究短平快,你文字太长,哪个人有心思看你写文章,云云。但他们鼓励说,阁下近日制作的“和茶花女有个约会”的美篇属于你难得一见的佳品,尤其是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话剧院那几个主要演员在现场和观众互动时生动、夸张的表情,给人印象极深,让我们读到了图片后面的故事,不但有冲击力,而且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力。
只能坦陈:我做了功课。《茶花女》是法国作家小仲马的成名作,因为他是根据他自身的一段感情经历,与一位红极一时的名妓的恋情所创作的,也因真有其事且真切,所以故事相当的曲折感人。当年年轻的我从同事手中接过《茶花女》,那情那景,真可用漫卷诗书喜欲狂来形容;另外,我即将和家人赴贝尔格莱德旅游,亲身去领略被誉为全世界夜生活最热闹的城市,行前和塞国的艺术家近距离接触,权作出游前的一次预热。当然操练一下洋泾浜英语,我也没有忘记,万一现场有英语对话,也是一个绝好的学习机会。我的体会是,有备无患总比临时抱佛脚强。
当主持人一一介绍扮演阿尔芒、玛格丽特等演员和观众见面,他们分别用上海话“侬好”和观众亲热地打招呼,霎时点燃了观众席会意的笑声和掌声。几位观众也分别回忆起当年读小说《茶花女》的体会,每当翻译翻毕,演员总是得体地以微笑回应。
不甘寂寞的我用上海话告诉他们,在我马上要到贝尔格莱德前在思南公馆见到你们很亲切,顺便说一下,你们刚才的上海话比我的英格里希说得标准。翻译笑着翻译完,几个演员不约而同地跷起了大拇指,坐在我旁边的几个观众表扬说,先生,侬老幽默的。我还请演员谈谈在上海的感受:这几天上海热不热?想不到他们即兴作汗如雨下状,有的拿着手里矿泉水瓶往脸上洒;更夸张的是,煞有其事地用手抹去额上的汗珠,逗得观众席上一片哄堂大笑。夸张而丰富的表情,活灵活现,我当即连按快门,摄下了这难忘的一幕幕。我当即用英格里希说,贝尔格莱德是一个美丽的城市,祝你们好运!祝在城市剧院演出成功!几个演员异口同声“谢谢”。同行的薛先生禁不住赞道:老兄,侬把今天的场景制作成美篇,保证出彩!
事实验证了老薛的眼光。当我第二天把此美篇网上一传,想不到在圈内点赞无数,普遍的评语是“现场直播感突出,画面有冲击力,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还有的说,准备携家人赴城市剧院观赏《茶花女》。
看来制作美篇对老年人来说并不难,就像海滨小城朋友所言,只要认真做好功课,画面现场感强,文字精短把握好,美篇同样可以有“精”有“彩”。我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