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的“故宫跑”,是两年前的“石渠宝笈特展”。从海昏侯墓文物展到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展,近年来火爆的展览不断出现。从这个角度看,“故宫跑”可谓当前国人文化诉求的自然流露。
不过,空前的观展热情,伴随的是前所未有的接待压力。“石渠宝笈特展”时,已有不少人吐槽;再次如此,难免让人嘀咕:公众都在跑了,管理和服务还停在原处吗?人们固然知道,那些有着“超级价值”的展览和演出,永远是稀缺资源,这种供需不平衡是长期的。诚然,故宫这样的古建作为展览场馆有着先天不足,但还是可以把预案准备得更充分细致些,应对措施更人性化些。面对“故宫跑”,一位老故宫人慨叹,“人民群众高涨的精神文化需求,在不断冲破我们的预期”。这种“不断冲破”,也让我们思考,如何更好地总结经验、创新方法,让游客与文化的亲密接触,一如故宫掌门人所言,“有尊严地享受游览的过程”?
有人分析,“石渠宝笈特展”时,《清明上河图》“神作”的光芒,让很多同样有价值的作品,未能更好地走进公众的视野。此次展览中的《千里江山图》,同样如此。如果能将这样的“明星展品”单独陈列,同时引导公众更好地欣赏其他展品,是不是能更好地体现展览的目的,不至于只是匆匆忙忙地在一幅画里管中窥豹?
“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活起来的背后,是服务的意识跟上来,是创新的脚步动起来。相信,故宫博物院一定能在展览理念上引领方向,让井喷的文化热情妥善安放,让更多观众更从容、更优雅地欣赏文物、走进文化。(王子潇 刊今日人民日报 本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