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9月18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教师节笔谈
甘当“农夫”收获喜悦
杜成宪
  杜成宪

  在教师生涯行进在尾声的时候,我为自己当年选择了教师职业而感到欣慰。不是因为其他,而是因为教师这个职业本身能给人带来满足。

  叶圣陶先生说过一个比喻:“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意思是:工业是按规定的标准和工序,将原材料制造成产品;农业却是将种子播到地里,给它充分合适的条件(水、阳光、空气、肥料等),让它自己发芽生长、开花结果。教育的性质类似农业。

  确实,如果把学生看成是种子,把我们所做的种种教育工作看成是给种子提供各种生长条件,这一过程本身也是充满魅力的。尤其是当种子开花结果的时候,会给我们这些“农夫”带来莫大的喜悦。

  不知不觉自己已经成了一名老教师。回顾自己的成长,深感是学着我的老师的样子走过来的。华东师范大学社科部卢娟老师是我读硕士时的政治课老师,毕业后我参加学校第一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她是评委,决赛时我告诉她,我很紧张。她说:“别说是你,我做了几十年教师,每次上课前的那个晚上都会紧张。”这话让我顿时放松了。后来我真正理解她的话了,因为每次上课前自己也会紧张、不安。那是因为压力,而压力又是来自责任。

  记得我留校任教时,我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导师孙培青老师对我说:你先要努力用三到五年时间站住讲台!当我第一次上课,他和教研室全体老师来听课,课后评课,老师们的批评毫不留情,弄得我面红耳赤无地自容。临近期末,老师们再次来听课,好评连连,教研室主任还夸奖说以后可以不必再听小杜的课了。我心里是得意的:三五年?一年就站住了!其实,当时我是肤浅了。现在,直到快要离开这个讲台时,我也不敢说已经站住了讲台。越是站得久,越是觉得要站住、站好讲台并非易事。孙老师的一句话,让我体会了30年!

  这些更老的老师就像一面面镜子,陪伴着、引导着我走到今天。这样的老师、这样的故事还很多。这是我们的财富,是我们的传统,是我们的教育资源。

  然而,我们今天又应当怎样做教师?

  一千多年前,韩愈感慨:“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今天,我们也有类似感叹。韩愈的应对举措是重新提出师道。他将教师的职责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实际上,既坚持以授业为教师本职,又通过授业传递一定的社会价值,即教书育人,古今并无差异,今天并不过时,甚至中外也有同调。

  95年前,美国教育家杜威来华讲学,在《教育者的责任》的讲演中说道:教师不是把知识教给学生就算完事的,他一定要培养学生对学问的兴趣和热忱;对学生他要有利益一致的观念,视学生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学生的进步为自己的进步,由此而获得职业的乐趣;教师不但要做学校的教师,还要做社会上一般人的教师、学生家属的教师。如果中国的教师都能有此种意识并身体力行,中国的前途就很有希望!杜威与韩愈似乎相当一致,杜威的话也像是对我们今天说的。(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阅读上海100胜79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科创上海
   第A09版:财经新闻
   第A10版:上海新闻·热线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连载
   第A21版:阅读
   第A22版:军界瞭望
   第A23版:军界瞭望
   第A24版:互动/新民健康
如何看待“10万+可当发期刊”
失望的苹果
“故宫跑”,井喷的文化激情如何从容安放
“捐髓记”走红贵在真实客观
知识春天
甘当“农夫”收获喜悦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5甘当“农夫”收获喜悦 2017-09-18 2 2017年09月18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