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1: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12月30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百善孝为先
徐承耕
  徐承耕

  上海冬日的阳光和煦温暖,洒落在母亲身上,格外祥和。母亲沿着阳台往下望去,楼下的古北路正在施工建造地铁站,原本竖立在路西侧的房屋已经推到。“这条路变化蛮大的。”她喃喃自语。母亲今年高寿96,因为年事已高,腿脚不再利索,下楼的频次已经很低。发展迅速的市政建设让她对家门口的道路都已经有些陌生。然而回望生活了几十年的屋内,却一如往常,每一个角落都留着母亲的印迹,每寸空间都有着子女孙辈对她的爱戴和亲情。

  十八年前,父亲猝然心梗离世,母亲孤居在家。两年后她也因突发脑梗住进瑞金医院,经时任副院长的俞卓伟医生亲自主持并竭力抢救,有幸转危为安,但终究留下陈旧性脑梗后遗症。自此之后,对母亲照顾便是我们兄弟姐妹五人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年复一年,转眼我们也已步入花甲或跨进古稀。然母亲的健在,更是我们大家庭的幸福,也是我们身心健康的催化剂。年深月久,我们心照不宣地为母亲安度晚年的目标使劲。去年纪念父亲诞辰百年时,我们兄妹由衷发出共同心声“要让母亲健健康康活过一百岁”。

  与往年一样,今年母亲生日那天祖孙四代欢聚一堂,为她老人家贺寿。不在国内的,也会视频祝福。此时此刻,母亲享受着子孙满堂的天伦之乐,大家感受着与长辈长久相伴的幸福。

  前几年,哥姐退休早,轮流每天陪伴母亲。近几年,我们后三人也相继加入照料老母行列。随着母亲年老衰退,从白天陪伴升级为昼夜照料,不但兄弟姐妹五人冲在前阵,各自家庭成员也充当后援团。大哥以身示范,大姐任劳任怨,小弟冲锋陷阵,小妹带病上岗。发挥各自特长,形成全方位护理程序。偶有闪失,互不埋怨,多加安慰。平时心心相通、倾力倾情。一旦母亲病痛,小病时,“兄弟姐妹”微信群频频热议,“我们大家庭”群也会献计献策;大病时,如同保卫战,前后方配合默契,有条不紊地帮助母亲平安度过每一道关口。

  每逢母亲病后康复,大家深感胜战的欢乐,母亲康健的信心倍增。这些年来,我们为母亲快乐和健康各尽其心,彼此合力,换得母亲健在,共享有妈的幸福。在外被当作老年人照顾的我们,在妈面前永远不会“老”,仍被叫“小弟”、“小妹”等乳名。我们为有妈在,有照料母亲的机会而欢心。

  以孝为源,有孝心才会精心、细心、耐心地用心呵护我们的母亲。为了母亲健康快乐常驻,我们对她的起居活动都有周密细致安排。利用网络安装视频照看和空调遥控,在她走动的地方安装扶手。一日三餐营养搭配,血压心率有记录,活动休息有规律。平时让母亲做力所能及的事,她的起居衣着、进食排便等各个环节则都在我们细心观察、精心护理之列。老人难免智能衰退或障碍,时有啰嗦唠叨,我们不厌其烦;时有指责错怪,我们耐心解释;时有情绪沮丧,我们劝说逗乐。母亲早年含辛茹苦地把我们五个养大成人,如今我们把老母亲当儿女般耐心伺候,千方百计让母亲有愉悦的心境,报答她老人家的养育之恩。

  当下,居家养老的社区服务不断提升,志愿者、家庭医生定期上门,给我们用心赡养母亲带来助力。中华孝道文化历来提倡既养又敬,如孔子所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广告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郊野大地
   第A06版:回眸/文体汇
   第A07版:回眸/文体汇
   第A08版:回眸/文体汇
   第A09版:回眸/文体汇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夜光杯
   第A12版:夜光杯
   第A13版:阅读/连载
   第A14版:金融城
   第A15版:金融城/年终回顾
   第A16版:股市大势/金融城
   第A17版:金融城/理念分享
   第A18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19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
   第A20版:音乐时空/国家艺术杂志
   第A21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A22版:家装专版
   第A23版:新尚/摩登
   第A24版:福彩专版广告
   第A25版:大虹桥专刊
   第A26版:大虹桥
   第A27版:大虹桥
   第A28版:大虹桥
叩门拙言辞
百善孝为先
名曲印痕 (四)
崇明冬钓
七绝四首
暖手炉
不忘初心 再创佳绩
扫一扫
新民晚报夜光杯A11百善孝为先 2017-12-30 2 2017年12月30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