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1: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12月30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暖手炉
伊羽雪
  伊羽雪

  我收藏了一个暖手炉,暖手炉是冷冬里放在袖口暖手用的,很是小巧,像个小蛐蛐罐,我很喜欢,得闲时常常拿出来赏玩。每每此时,我便沉醉在中国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里。

  有一天,朋友带来一位收藏行家,从事收藏几十年,手里确有不少雅玩。他一见这手炉,不由动了心:“宝贝哦!”赏玩之后,这位行家提出要高价收买,见我不肯,又提出用明代投壶与我交换,或者用他最心爱的宋代瓷虎枕交换也行,都被我婉拒了。

  别看暖手炉物件小,文化内涵丰富着呢。它呈南瓜形,紫铜制作,高4.1厘米,腹径6.2厘米,做工却精细考究,吸引人的还有镂空的炉盖上五碟捧寿与炉身花鸟虫鱼相得益彰的图案。这种古代手炉一般都是由炉身、炉底、炉盖和提梁(提柄)组成,炉底多有平底、凹底、奶足底、荸荠底等,提梁常常设计成弧形柄、花纹柄、花篮柄、折角柄、竹节柄等。手炉型制各式各样,还有圆形、八角形、方形、腰形、花篮形、海棠形等。手炉炉盖和炉身亦多刻有“喜上眉梢”“竹报平安”“福禄寿”等吉祥喜气的图案。别看手炉不显眼,里面放进炭火或尚有余热的灶灰,走到哪儿都可暖手。其艺术设计也自有其妙,细赏颇能悦心。

  相传隋炀帝沿运河南巡至扬州,时值隆冬时节,江都县令为接驾,急命扬州民间铜匠精制一小铜炉,内置火炭,呈送隋炀帝取暖,隋炀帝即兴命名为“手炉”。手炉制作日臻成熟,炉体厚重,线条清晰,刀法流畅,常用一整块铜料敲打出一把手炉,融雕镂刻镶磨等工艺于一身,汇诗书画印于一器,格调十分高雅,堪称工艺品中的珍品。

  渐渐地,手炉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民间普遍使用的取暖器具。当时手炉多为青铜材质,偶有银、铁、瓷等。器型小,可随手提动,比火盆、火炕要方便得多。它小巧玲珑,高和宽度不过几厘米到十几厘米,与精巧的紫砂壶略有类似,盈盈可握,小型的可放在袖口里,故又称“袖炉”,还有“捧炉”“手熏”“火笼”等雅称。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手炉在江浙一带仍有少量生产。现在手炉早就已经被更为方便安全的取暖设施和随身暖宝宝取代,但它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却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成为收藏爱好者的心爱之物。每到天冷的时候,品赏我收藏的这件小手炉,仿佛看到了古人冬日取暖的样子,感慨如今生活条件之好,心里也会升起暖意。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广告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郊野大地
   第A06版:回眸/文体汇
   第A07版:回眸/文体汇
   第A08版:回眸/文体汇
   第A09版:回眸/文体汇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夜光杯
   第A12版:夜光杯
   第A13版:阅读/连载
   第A14版:金融城
   第A15版:金融城/年终回顾
   第A16版:股市大势/金融城
   第A17版:金融城/理念分享
   第A18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19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
   第A20版:音乐时空/国家艺术杂志
   第A21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A22版:家装专版
   第A23版:新尚/摩登
   第A24版:福彩专版广告
   第A25版:大虹桥专刊
   第A26版:大虹桥
   第A27版:大虹桥
   第A28版:大虹桥
叩门拙言辞
百善孝为先
名曲印痕 (四)
崇明冬钓
七绝四首
暖手炉
不忘初心 再创佳绩
扫一扫
新民晚报夜光杯A11暖手炉 2017-12-30 2 2017年12月30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