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府又双叒叕关门了!
没错,自从1884年《反超支法案》通过后,美国政府已经临时关闭过十几次了。尤其是最近的30年来,由于分歧越来越不可弥合,通过卡预算逼停政府,已经成了国会山两党精英们的杀手锏。
所以,尽管看客激动、游客扫兴,美国人民对于政府“停摆”倒是越来越淡定。犹记2011年在华盛顿时,两党围绕预算谈判迟迟无果,距离政府关门还有一周,各大博物馆、国家公园已经到处散发宣传单,告知游客重新安排游览日程;部分接受联邦政府拨款的地铁和公交,也纷纷贴出告示,让乘客谨慎出行;而政府雇员则早早收拾好行囊,打算一旦关门,立即回家“休息”。毕竟,根据美国法律,政府“关门”期间坚持上班,可是违法的行为。只有被认为是最重要的政府部门以及保护总统、议长等重要人物的特勤局等机构,能得到应急资金,维持正常运作。好在,在最后期限前一个小时,两党终于妥协,大家虚惊一场。而这次,美国人民显然淡定得多,更多政府部门因为提前留了应急预算得以开张。
淡定归淡定,美国人还是很困惑:往年“关门”为了钱,为啥今年钱够了却还是要“关门”?的确,今年的导火线并不是债务违约,而是移民——尽管两党都同意让80万《梦想法案》申请者获得美国身份,但共和党坚持的“修墙”和取消绿卡抽签等条件,民主党不愿接受,曾经以“关门”要挟过克林顿和奥巴马的共和党人,终于尝到了“关门”的苦果。
一旦政府“关门”,每天的损失超过60亿美元,这单谁来买?最新民调显示,56%的美国人认为,避免政府停摆,比大赦非法移民更为重要。因此,两党虽然都想通过“关门”逼对方退让,更怕自己背负骂名,于是国会山上最近最流行的“运动”要数“甩锅”:从总统到两党领袖再到诸位议员,个个义正辞严,长篇大论,中心思想无非就是一句话:别怨我、都怪他。而国会大厦里25位开国元勋的塑像却不无讽刺地提醒着人们,当年混沌初开时,面对更多分歧,正是秉持着已经被遗忘的“妥协、共赢”精神,才有如今的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