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婆,吃米粉啦,床要再调高一点?”反复用手心感受碗的温度之后,戴燕舀了一勺米粉送到管阿婆的嘴边。这是77岁管阿婆当天第二顿早饭,她发烧多日,肠胃不好,一顿早饭要分两次吃。老人年纪大又容易呛到,每一勺的量、喂的速度,戴燕都随时在调整。为了促进老人的胃口,她还特意加了肉松,既有营养又好吃。
眼前护理工作娴熟又细心的戴燕,曾经也是连语言都有障碍、上岗第一天就差点被辞退的“菜鸟”。1994年上半年,24岁的戴燕不得已选择外出谋生。那时,她的三个孩子中最小的只有几个月大。
因为没文化,最初半年,戴燕只能在火车站捡易拉罐,晚上栖身桥洞下。就在快撑不下去时,戴燕经老乡介绍,到医院做了护工。上工第一天,由于听不懂上海话,老伯伯说要拿一把“调羹”,她却送上一只“夜壶”,被痛骂了一顿。
可就是凭着一股子钻劲和韧劲,她硬是挺了过来,得到了病人和家属的认可。老伯伯的女儿看戴燕盖的被子太旧太薄,特意从家拿了一床新的给她。“那是多少年第一次盖上新被子,我躲在被子里狂哭。”至今说来,戴燕还是很激动。有瓦遮头,生活不再漂泊,“再苦、再累我小戴都不怕”。
早上5点起床,给几位病人洗漱、擦身、喂饭,再看着他们吊水,还要不定时喂水、处理排泄物,一个上午戴燕忙得没停过。
戴燕所在的心内科病人大多是中老年人。有的病人长期瘫痪在床,完全没有自理能力,一切生活起居都靠戴燕。每天她会不厌其烦地花两小时给病人翻身。这些护理工作看似程式化,但想做好,不仅要有技术,还要花更多耐心。
白天已经相当忙碌,可到了晚上,戴燕也要随叫随到。有些失智老人半夜里要下床,戴燕干脆把躺椅搬到他们旁边,“下床踩我一脚,总好过他乱走摔一跤”。有的病人情况不好,整夜叫着不睡觉,戴燕就在床边寸步不离陪着。
也有病人家属想请她做私人看护,十几年前就有人开价每月六千元,这比她当时收入高出好几倍,可她拒绝了。在她心里,是医院护工这份工作让她不再漂泊,特别安心。
口碑做响了,经常有住院病人在门诊就点名要戴燕看护,戴燕负责病房的病床逐渐成了“稀缺资源”,她也成了浦南医院一块招牌。
在上海24年,戴燕只有几件换洗衣服,一张躺椅,一床被子和一个垫子。因为每天工作都是站着,她患上静脉曲张,睡觉时躺椅和椅子一拼,用垫子把腿垫起来,缓解一下。她省吃俭用,十几年前就“超额”完成任务,老家漏水的破草房现在变成了二层小楼。
戴燕多年真心的付出也换来了难得的情谊。几年前,戴燕的母亲在老家摔倒,脑出血急需手术,但刚好手头钱不够,她急哭了。病人管阿婆看到,赶忙叫女儿取来三万块钱,令她感动万分。
戴燕说,最亏欠的是老母亲和三个孩子。这么多年,孩子都成家了,她也成了“奶奶”、“外婆”。可一家人团聚的次数屈指可数,孩子到上海看她,最多的是在病房里匆匆见上一面。戴燕的辛苦儿女们看在眼里,“妈你放心,今后我们也照顾你”。
新民网记者
李若楠 萧君玮
视频摄制
首席记者陈炅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