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地看,老年人从年轻时参加工作,勤勤恳恳地为党和人民奋斗了几十年,如今退下来安度晚年,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而且表明了国家对老年人的深切关怀。但老年人究竟该选择何种方式来安排时间充裕的晚年时光,无疑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
值得欣慰的是,许多老年人用自身的实际行动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不妨举例佐证,居住在津门天塔街的二十余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参加革命的老干部,离休后自发组成理论小组,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等认真学习,坚持不辍,牢牢坚守着这块思想阵地,并把学习体会联系身边实际,深入浅出地与社区党员、居民分享,赢得广泛好评。有的老人退休后不懈怠,不滑坡,积极参加老年大学开设的各种专业课程学习,掌握了电脑、摄影、绘画和写作等技能,主动担任社区宣传阵地的主编和撰稿人,俨然是与时俱进的时尚老人。
令人感动的是,有些耄耋之年的老同志,走出庭院,融入社会,自愿加入志愿者行列,尽己所能,为民分忧,被评为“社区服务志愿者先进会员”,用自身行动影响了周围邻居。他们把节省下来的退休金资助无力上学的贫困学生,结成帮扶对子,用微薄之力助孩子成才,帮助社会分忧解难。还有一些退下来的老党员、老劳模心系国家,立足社区,义务奉献,每天打扫楼道卫生,维护小区治安,搞好邻里团结,化解纠纷矛盾,定期给困难群众送去温暖。有人曾不解地问他们,本来生活衣食无忧,完全可以安享晚年,为何要自找辛劳呢?这些可敬的老人说,难得我们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人虽然退休了,心不能下岗,还要发挥余热,回报人民,不忘初心加油干,奋斗换得幸福来。
“老牛明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老骥伏枥的老人们用闪光行动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能量,而且在奉献和奋斗中体味到真正的幸福。 刘宝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