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有太多的中华历史故事;老城厢,那就有更多上海根脉的故事。当印章遇上老城厢时,又变成上海乡愁的故事,在老城厢土生土长的李文骏先生别出心裁,用印章方式讲老城厢故事,蛮有新意。
方寸天地,大千世界。中国的印章文化,博大精深,从古玺、秦汉印、明清直至民国各流派印作,都深深地浓缩了历史。印章的基础在于书法,李文骏自幼爱好书法,楷书宗《张黑女》,隶书好《石门颂》、《曹全碑》,篆书取法汉篆。印章的功夫主要是在刀法,1969年,李文骏拜浙派大家江成之为师,潜心刻印40余年,他海量的创作中有许多精品力作;印章的魅力在于活法,就是让作品以活态传承,走进新的生活方式。
老城厢是上海寻根文化永远的主题,是城市起源的乡愁文化。当然,老城厢不只是豫园,老城厢文化也不只是豫园的灯会和庙会,实际上还有老城厢市井生活方式的“故事会”。李文骏用印章的一方一天地、一印一世界来表现老城厢,用老城厢路的地名掌故,串起乡愁“故事会”,用印章来留存老城厢文化,让人读印章识老城厢。
上海因水而起,上海因城而立,上海因商而兴,李文骏说:“老城厢的每一条弄堂、每一座房屋,对我来说,真可谓再熟悉不过了。” 因此,他刻的印章上有十六铺、一湾三弄、大码头大街、盐码头街、外郎桥街、商船会馆、荷花池弄、王家码头路、九曲桥等地名,浓缩了江、河、湖、海的水景;有上海城墙、小东门、东门路、巡道路、沪南体育场、小南门火警钟楼、三山会馆、四明公所、梨园公所、明清老城厢园林、城隍庙、沉香阁、梓园、黄泥墙、慈修庵、白云观、董家渡路天主堂、清心堂、小桃园清真寺、铎庵遗址、大境阁、文庙等地名;还有粮厅路、药局弄、国货路、洋行街、咸瓜街、花衣街、豆市街、彩衣巷、糖坊弄、童涵春堂、会馆弄、湖心亭茶楼、白衣街、龙门书院、敬业书院、西门妇孺医院等地名,这是活脱脱一幅上海版的《清明上河图》,在这里一读到这些地名,让人似乎又看到当年市民生活衣食住行的身影。
李文骏以匠人匠心,叩刀问石,用印章的方式讲故事,他的每方地名印章边款,都用单刀书法刻下掌故,文字细密,笔力传神,以优美篆刻的艺术魅力,讲述老城厢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