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刘伯华之前,先认识他的作品。1981年我在上海美术馆参观画展,众多观众伫立在他的国画《巨大的鼓舞》和《展翅蓝天》前赞叹不已,自此我记住了他的名字。不久《展翅蓝天》作品被刊登在《解放日报》上,得到广泛的好评。
1983年国防科工委成立“神剑文学艺术学会”,我俩同属其基层单位,刘伯华任上海分会的美术部长,由于经常进行美术交流活动,我俩开始相识,结下了不解之缘。
刘伯华出道很早,书画俱佳。他的书法植根传统,早年研习唐楷,深得颜真卿、柳公权、虞世南、米芾之神韵。无论是擘窠大字,还是蝇头小字,奔放从容,简约大气,洒脱恣肆,纵放收敛。对古人博大精深的艺术财富,他宏约博取,潜心研修,在体悟古人创作的心绪中开拓自己的天地。
刘伯华是幸运的,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由朋友引荐拜德艺双馨的书画家韩敏为师,他们性情相投,亦师亦友。有一次大年三十下午,韩老师在家一丝不苟地拿着毛笔辅导刘伯华画竹。从画竹竿、竹节、小枝、竹叶,讲到如何藏锋进笔,如何出锋收笔,令刘伯华心醉神迷,受益匪浅。时间悄悄到了半夜12点,新年的爆竹声响起了,还意犹未尽。一个誉满海内外的艺术大家对学生的殷切期望之心,令刘伯华刻骨铭心,一直影响着他的人品艺品。
艺术是相通的,刘伯华善于将书法的韵味巧妙地熔铸在他的绘画中。最近在他的“求是斋”品茗聊天,看了他的一批新作。无论是淡墨浓彩,还以工带写,都能食古而化,得心应手。他勇于汲取新事物,不断更新题材融汇多家之长,形成一己之风,善于学习前辈画家的优点,注意揣摩物象特征。他笔下的人物、花鸟、兰竹,形象富有表现力,比实际生活中的事物更凝练、更集中、更有特色、更耐看。
去年秋天举办的“刘伯华书画展”开幕式上,书法名家刘小晴说:“刘伯华在人心浮躁的时境下,始终以一颗平常心学艺做人,甘受寂寞,勤奋踏实,拓展着自己的一片精神天地,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功”。此言一语中的。凭刘伯华的毅力、才智、悟性,他的作品会受到更多人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