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5日是伟人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纪念日。在上海复兴公园绿茵丛中,有一尊马克思、恩格斯大型雕像,它高高耸立在一片苍翠的香樟、雪松之前,并成了党的诞生地上海的标志性红色雕塑。
复兴公园是一座具有法国古典式风格的公园,建成至今已有109年。马恩雕像坐落于此并非偶然,因为在复兴公园四周,其实是以党的诞生为标志的一片“红色源头”区域。中共一大会址离这儿很近,步行仅10来分钟。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中译本,也经陈独秀、李汉俊校对后诞生在北侧仅数百米的老渔阳里2号。今年也是《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由马恩共同起草的这份纲领性文献,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这里可谓是革命真理最早的红色传播地。
复兴公园周边一平方公里,云集了10多处革命旧址、遗迹,星星点点,密集分布,除中共一大会址和孕育建党的老渔阳里外,附近还有组建了第一个团组织的新渔阳里6号、中共一大代表集体入住的博文女校、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故居、印刷出版了中文版《共产党宣言》的又新印刷所,以及建党前革命刊物《新青年》《天问》《建设》《星期评论》等旧址。这一系列革命旧址、遗迹,构成了一个伟大政党酝酿、筹备、发动、联络、诞生的整个过程。
这10多处旧址、遗迹都相隔不远,彼此步行即到。可见,当年一批早期共产党人奔忙于此,这里成了他们的“初心之地”。陈独秀、李达、李汉俊、俞秀松、陈望道等10多位先进知识分子都在附近居住,他们在这一带创办了一批传播真理的先进刊物。可以说,这里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早传播地之一。这里点燃了信仰之火,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前程。马恩雕像坐落于此,颇有意义。马克思主义是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这一马恩雕像于1983年5月5日马克思诞辰165周年纪念日奠基,1985年8月5日恩格斯逝世90周年揭幕。
复兴公园北侧新、老渔阳里,这两条百年老弄堂中曾有一条百米长的“马克思主义小道”,来来往往的都是些忧国忧民、充满理想的革命青年,谈国家兴亡,论民族前途。
1920年8月,俞秀松受党组织指派,来到新渔阳里6号组建起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这里挂出的“外国语学社”招牌,其实是为了掩护一批年轻人在此秘密学习马克思主义。他们集体挤板床,打地铺,每人每月生活费仅五六元,生活极为简朴,但他们热血沸腾,激情飞扬,其中有刘少奇、任弼时、罗亦农、肖劲光等,他们日后都成了中国革命的骨干,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接受斯诺采访时说:“我第二次前往上海,在那里我再次见到了陈独秀,我与他讨论我读过的马克思主义书籍,陈独秀谈他自己的信仰的那些话,在我一生中可能是关键性的时期,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印象。”毛泽东说:“《共产党宣言》,我看了不下一百遍。”
复兴公园原名顾家宅公园,俗称法国公园;公园南侧的复兴中路原名辣斐德路,是当年法租界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法国将领的名字来命名。抗战胜利后不久,公园和马路分别更名为复兴公园和复兴中路,均含有“民族复兴”之意。今天看来,正是马克思主义改变了古老中国,以真理之光引领了我们的复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