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重担
常杰是学小学教育专业的,刚工作时赶上杨浦区实践小班化教学,她成了第一批小班班主任,干了4年,专攻语文。那时候,她曾想要成为一名出色的语文老师。2000年,学校时任大队辅导员离职,常杰接下了这个重担。
“孩子们在活动状态中是最开心、状态最佳的。我喜欢看到他们的笑脸。”常杰琢磨着,希望在快乐的活动中融入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和影响孩子。常杰为孩子们设计了一系列活动来体会“敬业”——采访父母,了解他们工作中的状态;擦窗、分饭,学校日常中的小事定岗定责,让孩子们体会工作与责任。
大队辅导员也是孩子们最早的政治启蒙者,儿童团、少先队是党领导下的少年儿童组织。“我们将组织性教育、爱国教育、道德教育渗透到活动中,让孩子们感受并牢记,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也是烈士鲜血染成的。爱国家,从爱胸前的红领巾开始。”常杰说。
温暖教育
可是,精心设计的活动却不是所有孩子都能第一时间感受快乐。常杰曾注意到,有一个孩子胸前的红领巾总是像“咸菜”,任何活动都不参加,他说自己“就没出息”。一番了解,常杰得知孩子的家庭教育“除了打还是打”,孩子甚至说出“我不是爸妈亲生的”。“孩子在家庭感受不到爱,怎么可能爱中队、爱学校?”常杰说,“我们发挥少先队‘手拉手’的特性,队长带头一而再再而三邀请他参加活动,使他渐渐有了集体归属感。活动中大家又特别宝贝他,慢慢让他体会到幸福感,红领巾也好好戴了起来。”
常杰的学生,有的已经从清华大学毕业,有的去当兵,还有更多从事着普通工作,可在她眼里,这些孩子都是她的骄傲。她有个学生,家庭条件所限,初中毕业后没有再上学,开了家小超市做点小生意。可这间超市的一角常年准备着免费开水、针线包和小板凳,有需要的人随时可以来坐会儿、喝口茶。学生回来看常杰,对她说,“因为我始终牢记着您带领我们站在队旗下的宣誓:以我所能为祖国、为家乡尽责任,随时准备帮助别人。”常杰非常欣慰。
全力以赴
校园里,孩子们人人认得这个无所不能的“超人”,纷纷向常老师打招呼。走在一旁的校长刘荣明有点“小吃醋”。但刘校长知道,孩子们的这份喜爱背后是常杰日复一日孜孜不倦勤勤恳恳的耕耘。
深夜十点二联小学还亮着灯的办公室多半是常杰还没下班;常杰每年为孩子们设计的活动多达百余个,年年都不同,她不愿墨守成规,要用“最时尚”的活动吸引孩子;为了帮助更多孩子和家庭,她还去学家庭教育指导,把自己培养成“全科”老师,用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综合知识和能力来坚守岗位;身体不好,17年从来没有请过一天假,腰椎间盘突出拄着拐杖也要到学校,尾椎骨折也不缺席,为此,常杰的爱人给她制作了一个中间空心的特殊凳子不让尾椎受力……
17年了,可到现在,每次看着孩子们佩戴红领巾唱响少先队队歌,常杰都会被感动。她说她的情怀是长时间累积的,因为她要追求“常怀凌云志,丹心育人杰”。
本报记者 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