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上海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5月04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随笔
不妨多点“寒酸气”
任湘怡
  任湘怡

  前阵子,女儿就读幼儿园的老师布置了一项作业:请小朋友们收集家里的塑料垃圾,带到学校。刚开始的几天,全家兴致勃勃。可没过几天就觉得不对劲了:怎么我家的垃圾这么多!

  最占地方的,是各种快递包装,有黑胶袋、装生鲜的泡沫箱、用来隔离物品的气泡袋。此外还有服装外袋、饮料瓶,纸巾包装,林林总总……平时垃圾每天扔,眼不见为净。可一积攒,就可观到令人汗颜。

  家长们一讨论,都有这样的感受:有没有办法减少家庭垃圾的产量。

  正好这时看到一篇文章,介绍日本一个小镇上胜町,只有20%的垃圾被填埋,其余80%的垃圾都能回收。据说当地居民把垃圾分成34类,塑料瓶和盖子扔到不同的回收箱,纸制品也按报纸、杂志、纸箱等分类回收。这篇文章触动我的,并不是小镇居民把垃圾分成34类的那份严格,而是分类之后再利用的意识。比如旧布料可以做衣服玩具;当地有一家免费交换旧物的商店,谁家需要什么,不是先去买新的,而是先去商店看看。

  把旧东西捡回来再用,在很多人看来,无疑“挺寒酸的”。中国这几十年的经济高速发展,一些人渐渐有了“吃不完扔掉”“不喜欢就扔掉”的阔气想法。扔了旧的,再去买新的,反正也消费得起。可是旧的东西去哪儿呢?是烧是埋,是不是臭气熏天、污染环境?恐怕很少人考虑。

  有数据显示,上海日产垃圾2万吨,12天就能堆出一座等高东方明珠的“垃圾山”。今年上海出台完善垃圾分类的实施方案,希望通过生活垃圾分类,从源头上控制垃圾减量,提高生活垃圾资源回收率。也就是说,分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回收再利用。

  那么,我们能不能从自己开始,尝试在生活中创造微型的“循环利用”?菜皮、果壳等厨余垃圾可以堆成肥料;包装盒尺寸合适,可以做收纳盒;可乐瓶可以做装饰品,或者种绿植;巧手的主妇把孩子旧衣服改一下,可以做玩具;出门喝咖啡,不妨带自己的杯子……

  这些生活中的“循环利用”,或许显得不那么阔气,但是能为节约资源尽一份力,对环境、对未来做出承诺。从这个角度来说,宁愿大家都能多点“寒酸气”。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财经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广告
   第A13版:文体新闻
   第A14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广告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连载
   第A21版:阅读
   第A22版:金色池塘
   第A23版:金色池塘/晚晴风景
   第A24版:医技/新民健康
她引导孩子们在快乐中成长
壮士许国 永留芳华
《共产党宣言》展示馆试运行
全国盆景大师作品开展
不妨多点“寒酸气”
新民晚报上海新闻A07不妨多点“寒酸气” 2018-05-04 2 2018年05月0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