嘲笑乾隆品味差,已然成风,从文人圈吐槽蔓延成全民狂欢。 走卒贩夫都可以拿着雍正瓷器的照片痛斥他儿子格调不高。
从书画收藏的角度来看,乾隆确实是一个弹幕高手。他不太懂鉴定,字学赵松雪,学得不是特别地像,诗就更烂,除了代笔的,基本不能看。即使抛开瓷器上的拙劣品味不谈,乾隆这个人对古书画的视觉效果,确实是做了一些不太可以原谅的多余动作。
不过,乾隆在历代名家书画上的那些狗屁题跋,是不是完全没有看头呢?也不见得。至少有一点是很值得关注的,那就是墨色。
乾隆朝的墨,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好的书画材料。当时拿油烟做墨的风气非常兴盛,而乾隆搜罗了几乎所有顶尖制墨家来为宫廷服务。清朝的墨工,大多数都通过乾隆朝扬名立万。
墨这个东西,专业性非常强,我是一个做墨的爱好者,从2000年,开始尝试着自己烧油烟,快二十年,也算是有一些小小的心得,可是自己心里有数,对于烟料和胶的理解,爱好者和专业墨工之间是无法相提并论的,更何况乾隆汇集了当时最顶尖的做墨人才,所以乾隆的油烟墨质量,到今天为止也无法超越。
毕竟乾隆朝的国力,历来罕匹,乾隆盛年的时候,做过一件制墨史上非常有影响力的大手笔,就是把明朝宫廷遗留下来的那些最好的前代名墨,罗小华程君房方于鲁等等,因为胶性退了,有一些碎裂或者是表现不够好的,全部请安徽的墨工,到宫廷里进行再和。这个事件,对于乾隆墨烈火烹油般的地位,有着推波助澜的影响。从此,乾隆朝的再和墨,成为了神话一样的存在。
所以诸君,以后去博物馆,不要像他们普通文人一样,毛毛躁躁地一味指责乾隆瓷器如何如何琐碎艳俗,你可以很深沉地看着宋元名画上面乾隆的题跋,表情凝重,目露惋惜地对同行者说,你看那个墨色多么清透流畅,就是字写得有点逊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