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是否有灵魂,是否能打动读者,取决于作者真诚的态度,也取决于文字中潜藏的深挚情感,还有作者对所描述事物的独特见解。我记忆中那些历久而不忘,经常能回味咀嚼,并为之心动的散文,都具备这三个特点。近日读叶良骏的散文新作《我的窠娘》,深受感动,她的散文,就具备这些特点。
叶良骏的这本散文集,是一组系列散文,作品中的主角,是生活中一个真实的人物,一个平凡的普通人,她和叶良骏没有血缘的关系,却是作者生命中难忘的亲人,叶良骏对这位长辈的感恩和思念,甚至超过自己的生母。这位普通人,是她的“窠娘”。何为“窠娘”?那是浙江宁波地区对伺候产妇的娘姨的称呼,这样的职业,类似现在城市里照顾产妇的月嫂。然而叶良骏散文中的这位窠娘,和今人概念中的月嫂,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叶良骏笔下的窠娘,是她至亲至爱的亲人,而这种感情的形成,是无数琐碎而温馨的细节的沉淀叠合,是细水长流绵延不绝的心灵关照,是沙里淘金的岁月积累,叶良骏在文章中告诉读者:“几十年相依相存,这份亲情早就超过了血缘,在我的心里,她是我的另一位母亲。”
叶良骏笔下的窠娘,善良,温厚,诚挚,正直,坚忍,她的博大的爱心,在散文中通过无数细节得到生动的展现。一双皮鞋,半张鞋样,几十双鞋底,一件毛背心,一把钢调羹……这些经窠娘的手留下的遗物,每一件都有让人感动的故事。叶良骏在文中深情地回忆往事,描述窠娘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从幼年一直到中年,这是长者对后辈最无私的爱,也是人间质朴纯真的亲情。作者在写这些往事时,并非一味赞颂窠娘,也伴随着反思,甚至忏悔。年轻时承受着亲人长辈的关怀爱抚,当时不以为然,甚至觉得唠叨烦人,当一切成为往事,成为对逝者的回忆时,才发现自己当年的无知和轻慢。于是有反思,有忏悔,这也是对亲人最深挚的怀念。这些袒露灵魂的文字,作者含泪写成,它们是这部散文集中给人印象最深,也是最感人的内容。而这些反思和忏悔,正是写作者真诚态度的体现,也展示了一种求真向善的人格魅力。
这本散文集,呈现给读者的是一种朴实无华的风格,拉家常式的叙述,白描式的文字,却引人入胜,不失活泼生动,和作品要表达的思绪和情感是吻合的。
叶良骏在寄书稿时给我的信中,有这样的表述:“散文若干篇,文有长有短,多少感恩、歉疚,多少痛楚,皆在其中,字字句句都从心头流出。”这是她的心里话。
叶良骏写出这样一本情真意挚的散文,我衷心地祝贺她。相信读者会和我一样,会记住这位善良的窠娘,会被这段没有血缘却无比深挚的亲情感动。
(《我的窠娘》即将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