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正当炎夏,而一场雪却在山西大剧院纷纷而下。观众从改编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小说的话剧《雪》的忧伤情境中苏醒,剧场外的太原已被沉沉的夜幕包裹。
帕慕克的作品以记述土耳其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命运著称。《雪》剧在不久前作为上海中国大戏院修复之后的开幕大戏上演,它从700页的原作浓缩而出:故事发生在四天四夜,主人公卡是个多愁善感的诗人,以记者的身份赴土耳其偏远小镇卡尔斯城游历。诗人来的时候开始下雪,“卡一直认为雪是纯洁的,它能遮盖住城市的肮脏、污秽和黑暗”,但来卡尔斯的第一天,他就改变了看法,“在这里,雪使人感到疲惫、厌烦和恐惧”。大雪导致交通中断,大雪封途,卡尔斯通往外部的一切交通都被割断,卡尔斯成了与世隔绝的孤岛。无休无止的大雪,杀人的枪声若隐若现地贯穿于剧情,卡尔斯陷入恐怖之中。爱情、谋杀、历史纠葛及冲突,都在这雪中小城激烈上演,整个小镇充斥着压抑、愤怒、阴谋与暴力。诗人回归卡尔斯,原本试图寻找童年记忆,所看到的却是一座被贫困、杀戮、愚蠢包围的忧伤之城。
由于语言的障碍,四个小时的观演从思维到视力都非常疲劳。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交织在其中的哲学思考,等到第二天与《雪》剧导演布朗蒂娜·萨维提耶进行近距离的交流之后,才慢慢理出头绪。
导演向我们介绍了欧洲社会的现状,并且从她父母亲这一辈知识分子的抗争谈到了她这一代艺术家的思考,她认为当下欧洲社会存在的移民问题、资源问题等种种乱象,都是曾经的历史所导致的结果。导演说,她想介入小说棘手的主题,通过戏剧让欧洲和世界有所关联,特别是在这个充斥着身份烦恼的时代。同时,她也希望走进剧场的观众理解帕慕克深刻探讨的人类基本问题,关于人在城市中如何寻找自己的位置,以及如何寻找人生的意义。
通过交流,我们可以感受到导演在艺术上的足够野心。她没有采用惯常的线性故事表述手法,而是在表层故事之下,潜藏着深刻的反思,特别的场景装置设计是一种写意的呈现,打破了空间维度的限制。钢架结构的平台上有几个非常醒目的红色法文:“THEATRE DE LA NATION”,中文意思为“民众剧场”,这个平台具有多层作用,既是交谈的场所,又是戏中戏演出的舞台。传统与现代、生命与爱情、多重矛盾引发的问题,让诗人、女人、年轻人挣扎在恐怖随时相伴、阴谋和暴力此起彼伏的氛围中,但戏剧语言却从一开始就浪漫而美好:“雪落下,就像它落在梦中一样,是一阵阵的,寂静的;而你则任凭自己被一直向往着的纯洁所吞噬。”随着“你给予在空中如羽毛般盘旋着的雪花更多注意”,“你就会预感到,这次旅行会颠覆你的人生”。剧中的人物在小镇的四天中实现性格的反转,诗人鲜血淋漓地离开,美女客死他乡,年轻人死于乱枪,暴徒也无可幸免,雪一直下,罪恶和真相就此随着漫雪消失。
这场无比忧伤的雪,下在土耳其小镇,也在拷问着观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变得紧张、对峙和敌意的。从文艺复兴到启蒙主义再到现代哲学,人类思想史上那些巨擘趟过每一步崎路所凝聚的宝贵成果影响今天每一个领域,如果因为欲望、贪婪,导致社会问题集中爆发,那将是全人类的悲哀。
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是文学艺术的使命之一。我们祈祷,这场飞扬在土耳其小镇的雪,永远不会再次飘落别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