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一层,一进门最吸引眼球的就是站在公共服务平台前迎客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小度”。“新闻发布厅在哪里?”“新闻发布厅在二层,有大发布厅和小发布厅。”对话过程中,“小度机器人”“肚子”上的显示屏已跳出导览图片。除了导览,它还可以眨眼拍照,蓝色的“大眼睛”眨一眨,再扫描下方生成的二维码,照片就传输到了手机上,十分便捷。除此之外,“小度”还能介绍天气情况、周边的交通状况以及论坛的背景。
海外记者要了解北京,当然不希望只通过枯燥的文字。一楼的“触摸北京”和二楼的“聚焦北京”两个新媒体互动区域完美解决了这个问题。在“聚焦北京”互动区记者看到,雷达感应到有人靠近时,四块展示屏会从“待机”状态的银色马赛克立刻变为图片展示页面,而通过多点触控交互技术则可满足5人同时通过触摸翻阅,观赏400幅展示北京城市形象的精美图片,内容涵盖北京的文化遗产、自然生态和现代城市风貌等。
散落在一层和三层的人脸识别智能储物柜也是便利的智能科技。只需站在方寸大小的屏幕前,轻触“存”或“取”,屏幕记忆人脸信息后,对照识别,开箱就省去了密码输入的繁琐。
为更好地让境内外记者感受北京文化,中心三层还设置“与北京合影”互动区。站直平视前方,体验者可将10幅有代表性的北京标志性建筑作为背景,借助抠像技术与AR景深合成相结合的技术实现与北京合影,前后仅需1分钟。不少来自非洲的记者玩得停不下来,一位来自南苏丹的记者表示,之前因为采访错过了去长城游玩的机会,今天的合影弥补了遗憾。
除了科技感,还有中国风。在二楼的“非遗互动区”,伴随着悠扬的古典乐,四组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正在展示团扇、彩塑、脸谱绘制以及结绳编制技艺。不少中外记者对此非常感兴趣,大家纷纷围坐一堂,亲自上阵进行手工体验,制作的成品还能留做纪念。
三层的媒体公共工作区是媒体记者的主要工作场所,分为中文区、英文区和法文区,有近500个工位、150余台笔记本电脑,电脑配有中、英、法三个语言系统,设置4个单边直播报道点。大厅内还配有电子显示屏实时发布信息,例如场外采访路线、发布会时间地点、失物招领等,让在此工作的中外记者感受到了主办方无微不至的心意。
特派记者 潘高峰 毛丽君
(本报北京今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