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夜月明人尽望。作为文化基因的纽带,家国情怀的相承,中秋等传统佳节承载着深厚的故乡情、家国情。今起刊登一组“我们的节日”十日谈,希望通过阖家团圆、节庆丰收的故事,润物无声地弘扬传统文化、展现中国精神。
作为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高级汉语写作课的老师,在我眼里,复旦的中秋之夜是最美的。一晃,我迄今为止的人生过半是在上海、在复旦度过的。无一例外,1992年以来的这二十六个中秋节,都在复旦大学或与家人、或与友人,更多的是与留学生们一起“天涯共此时”。这明月,总让人解读出无限风情。
记得头一回一起“举头望明月”的留学生是复旦大学的首位韩籍博士生金希教,他的导师是学富五车的历史学家陈绛教授。那是1993年,也就是中韩建交的第二年;虽然两国同属东亚文化圈,但彼此仍然觉得很陌生。大伙不明白金希教为什么会选择“义和团在华北的反洋教斗争”为其博士论文选题,也不明白中秋时节的他为什么一点都不表现出“低头思故乡”的情绪。他提了一个问题让我至今都觉得很难回答,即“投奔月亮的那个嫦娥到底是中国北方人还是南方人”?因为金希教的家乡在南朝鲜,大伙就开玩笑说嫦娥是南方佳丽,这可让他高兴了好一阵子。
那时候一直到上个世纪末,复旦留学生们在中国的传统佳节打开方式往往是集体场景。逢年过节,安排问候、祝福和互动,是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的传统。留学生们可以借此机会了解中国社会的习俗、亲和力和凝聚力,日后也是复旦生活的美好回忆。如饺子、元宵、月饼、粽子以及嫦娥、龙舟等相关概念,就是以此类推地向他们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虽然之前他们也有接触,但在复旦、在中国本土显得更加正宗。实践下来,发现留学生们最热衷中秋节、最喜欢月饼。为什么中秋和月饼最受欢迎呢?原来这是其九月初入学后,在中国欢度的第一个节日。
进入新世纪之后,师生的节日互动更加自然和个性化了。加上我的工资也有明显上升,邀请成绩优异的留学生代表一起过中秋很是快乐。2004年,是我第一次组织私人中秋聚会。那年夏季的雅典奥运会上,一个叫刘翔的中国田径选手以平世界记录的傲人战绩勇夺这届奥运110米跨栏金牌,被誉为追风少年的他身披五星红旗跃上领奖台,振臂一呼“中国有我!亚洲有我”!这一消息传来,振奋了复旦以亚洲国家为主体的留学生们!后来,刘翔还打破了尘封多年的110米跨栏世界纪录。由此留学生们兴奋地议论,亚洲人、黄种人竟然也可以跑得这么快!这是中国速度!此番中秋之后,我还进行了中国高度(代表是进军美国篮坛的姚明)、中国力度(代表是称雄世界的中国乒乓球队主力王励勤)的课堂讨论,形成了中国骄傲属于全体亚洲的共识。也就是从那年中秋之后,我就意识到除了音乐,体育也是通行世界的共同语言,而且大众化的认知程度更高。
如今,韩国、日本、越南、印尼等本国也有中秋节习俗的留学生们,依然是我服务的主要对象。随着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增强,以传统中华文明精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中国梦为核心的新时代思想,正在焕发出弥久恒香的魅力。如今年夏季的雅加达亚运会上,朝韩联队首次亚运之行、就在女子500米龙舟决赛中夺得冠军,这也是朝韩联队历史上首枚综合性体育大赛金牌。金牌和月饼可都是圆的,因此今年中秋节,我和韩国留学生们聚会主题自然是“海上生明月、半岛共和谐”!
十日谈
我们的节日
责编:刘芳 龚建星
有花好,自然还有月圆,明请看本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