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定海,每到10月1日,人们就会想到同一天牺牲的三总兵的壮烈故事。
1841年4月,英国政府派璞鼎查为总司令,准备向中国再次开战,并将重新占领舟山。
当时,定海总兵葛云飞,正在为即将换防的寿春总兵王锡朋、处州总兵郑国鸿设宴饯行。我在“三忠祠”陈列的资料中看到,此时,王锡朋与郑国鸿完成了代理防守的使命,他们均可离开舟山。但当他们得知8月26日英军攻占厦门及北犯的消息后,毅然请缨留在定海,共赴国难,与葛云飞共同保卫定海城。
1841年9月26日,英国有4艘军舰闯入竹山门,进行试探性的进攻。葛云飞亲自发炮,击中一艘英船头桅,打死英国侵略军10余名,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规模最大、战斗最烈的一场战斗就此打响了。从9月26日至30日,英军轮番开炮,攻城数十次,都被清军一一打退。然而,清军伤亡惨重。
当时,正是深秋季节,秋雨绵绵,昼夜不停。清军的阵地因远离营房,连生火煮饭的地方也很难找到。最困难时,每个士兵每天只能分到6根香糕,9只光饼,合计不到半斤。
定海民众得知此事后,冒着呼啸的炮弹和生命危险,把热菜热饭送到了前线,并与守军将士并肩作战。其间,定海父老还特地给葛云飞送来了一碗参汤,葛云飞为此感动得热泪盈眶。
10月1日清晨,英军利用大雾掩护,倾巢出动,展开了全线的大规模进攻。顿时,清军阵地上,炮声隆隆,火光四射,犹如一座火焰山。三总兵知道决战的时刻到了。
此役英军派出1500余士兵,以猛烈的炮火,强行攻打晓峰岭和竹山门。当时,镇守晓峰岭的王锡朋,指挥将士英勇抵抗,连续击退了英军的9次进攻,后因炮筒打得火红而无法打炮,就在阵地上与英军展开肉搏战,击毙英军20多名。英军再次逼近时,王锡朋左冲右突,杀敌多人,不幸被英军炮火打中,一腿折断,仍手刃英军数人。后被英军乱刀砍死而壮烈牺牲,时年56岁,晓峰岭失守了。
接着,英军兵分两路,从东南两个方向,进攻竹山门与定海城。竹山门守将郑国鸿,义无反顾地进行了顽强抵抗,从早晨打到中午,打得长刀沾血,炮筒发烫。清军只得用刀矛与蜂拥而至的英军拼杀。此时,65岁的郑国鸿一边指挥战斗,一边冲入敌阵,挥刀连斩数敌。不料背后飞来一颗子弹,洞穿他的胸膛,壮烈牺牲,竹山门也失守了。
这样一来,葛云飞守卫的土城,处在英军炮火的三面夹攻之下。眼看难以坚守,葛云飞已知事不可为了。这时,英军像蚂蚁般登上了定海土城,呐喊着向葛云飞杀来。葛云飞怒火中烧,高声喊道:“弟兄们,为国尽忠的时候到了。不怕死的,跟我杀贼去也!”说完,他手持“成忠”和“昭勇”两把宝刀,像一头雄狮一般奋勇地杀入敌阵中。但因寡不敌众,葛云飞已受伤40余处,血染战袍,血流如注。但他仍坚持与英军搏斗不止,直至壮烈牺牲时还身倚山崖,怒目圆睁,屹立不倒。
定海再度沦陷,三总兵同日阵亡,朝廷为此震惊。
如今,定海人民为三总兵建立了“三忠祠”。这场战争虽然以清军失败而告终,三总兵为抗击英军入侵而壮烈牺牲,但以葛云飞为首的三总兵以及五千八百将士,不畏强暴,同仇敌忾,浴血奋战六昼夜,他们的故事和传奇心昭天日,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爱国主义的英雄篇章。
走在舟山定海古城古色古香的大街上,呼吸着从老房子散发出来的一缕缕韵味,我突然觉得脚下走过的这条石板路也变得凝重了。坑洼的石板路、斑驳的照壁、古旧的门楼、格子的窗棂,像一幅幅陈旧的版画,在诉说着古城数百年来沉淀的故事与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