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发现,中国栽培水稻起源于万余年前;因此中国汉字中含米字旁的字特别多。《康熙字典》中有458个,《现代汉语词典》也有77个。然而,形容米饭蒸煮烧烤后留在锅釜边底的那些成块成片的东西,上海话中怎么写,却有异议。那个东西普通话叫“锅巴”,上海话叫“饭糍”;同时也被写作饭米是、饭滞、饭乳、饭是、饭贮等;或避开这个糍,叫它“镬焦”。
《上海方言词典》和《汉语方言概要》中都写作“饭糍”。其实,用“糍”字是合适的。糍在古汉语中写作“餈”;《集韵》:“才资切,音茨”。中国人讲究饮食,在古代同样用稻米为原料,饼和糕是不同的。南唐文字训诂学家徐锴曾经纠正《释名》的混淆说:“释名烝燥屑饼之曰糍,非也。粉米蒸屑皆饵也,非糍也。”意思是说,磨成粉屑后制成的食品叫饵不叫糍。饵指糕,糍指饼。拉个证据链如下:《扬子方言》:“饵谓之糕”;《博雅》:“饔糕,饵也”;《说文解字》:“糍,稻饼也;麦饼也”。总之,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磨成了粉。粘在锅底形成锅巴的显然只是稻米或麦粒,属于古时候的饼,故而应该称作饭糍。
此外,另有两样上海小吃的名称,也可以从侧面反映这种情况:米饭切块油炸的,叫“糍饭糕”;糯米蒸熟夹油条捏团的,叫“糍饭团”。读音略有变化,原材料却都是未曾研磨的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