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大都市似乎都有“人设”,譬如伦敦以“绅士优雅”著名,佛罗伦萨是文艺复兴的代名词,而一谈及纽约,大抵总会想到华尔街上的金融界精英。按照这个思路,西班牙的马德里倒像是个没有清晰“人设”的城市。浪漫、优雅、热情、历史悠久,它好像每个都沾点边,但又都不突出。直观看去,这座城市无非也就是由一些寻常的公园、大道、美术馆组成,几乎没有人尽皆知的地标建筑,也没有雄奇的自然景观,无怪乎不少人觉得“马德里没什么好玩的”,真是这样吗?
我对马德里的好感源自三次观展体验和一次萍水相逢的对话。
平心而论,马德里的美术馆数量,以及馆藏传世之作的数量,在欧洲各大主要城市之间并不算突出。但普拉多艺术博物馆和索菲亚艺术中心还是以各自鲜明的特色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普拉多的好处有两点,一是高质量的导览内容。进馆后人手一份导览手册,列出类似“镇馆之宝”的近百件作品,辅以介绍详尽的语音导览,从画面故事到构图到作家生平创作背景,每一幅画都能循循善诱讲好几分钟,让人不忍中途退出。
第二个好处是展品的陈设思路。全馆通过合理布局,非常清晰地呈现出欧洲绘画史的发展脉络。一边听着导览一边拿着手册按图索骥,如同寻宝,会感觉自己的大脑如海绵吸水般汩汩吸收着艺术养分。也许是因了这两大好处,普拉多艺术博物馆也是迄今为止我停留时间最久的博物馆,前后两天,逛到体力不支。
主要侧重现当代艺术的索菲亚艺术中心,又是全然另一种气质。参观那里,如同参观上海双年展,数不清的影像、装置,加之语言的隔阂,要全然看懂并不容易。但真正一流的创意和思想,又会穿破这些外在隔阂一下子呈现在面前。和经典相比,是另一种好。这里最有名的,莫过于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和实际尺寸远小于想象尺寸的《蒙娜丽莎》不同,《格尔尼卡》的画幅比想象中大,在空旷的展厅中占据最显眼位置。又是一幅从小在美术书上就已熟识的画,飞越千山万水,又要挤过人高马大的一层层观众,终于亲眼所见。这一层“抵达”的意义,有时候比画作中那些抽象符号背后的意义还要大。
在马德里期间最有意思的观展体验,是位于我们所住公寓附近的文化中心举办的迪士尼手稿展。我们和前来观展的当地小朋友一起席地而坐,看几代人耳熟能详的迪士尼卡通动画,感受久违的童真。
在家门口偶遇一场小巧精致,质量不俗的展览,这种家常亲切感倒是对马德里城市特质的绝佳概括。它并不耀眼,却能让你在最舒服最放松的状态下,与意料之外的惊喜相遇。
在马德里最后一日在一家餐厅与一对老夫妇邂逅,老太太的声音语气,像卷福版神探夏洛克里的房东太太,絮絮叨叨埋怨着丈夫。但若仔细听,又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老两口的相濡以沫。老夫妇主动跟我们搭讪,一来二去聊了很多有趣的事。临别前,我说,很希望等我到了你们这个年纪,也能像此刻的你们这么幸福。老夫妇淡然一笑,答曰,“其实每一天都可以是幸福的。因为回过头去看,人生中那些重要的转折点,或许就是平常的一天。”那一刻,真真感受到了一种静待好事发生、认真对待当下的生活态度。对我来说,这或许就是马德里的“人设”。
谁说马德里不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