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选择搬到崇明?新的训练基地有哪些高科技?运动员的住宿和训练条件有了怎样的变化?
符合生态标准
从原来的男女队两片手球场,到现在的4片国际标准手球场,上海女子手球队的武娜娜搬进来的第一天便感慨:“这么漂亮的场地,太心旷神怡了!”
崇明体育训练基地位于崇明区陈家镇,总占地面积55897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91091平方米。基地建设项目于2015年10月12日正式开工,于2018年末竣工。
基地在设计之初就注重空间布局对场地环境的响应,以生态为本、自然为底,尊重场地自然水网农林条件,尤其是保留既有肌理特征,这同崇明岛打造国际生态岛的理念相一致。
基地包含篮球、手球、乒乓球、羽毛球、棒球、垒球、曲棍球、体操、击剑、现代五项、拳击、跆拳道、柔道、武术等14个运动项目的场馆和场地,以及运动员食堂、宿舍、教学楼、管理用房、医疗康复、科研等配套设施,能满足约2100人(运动员、教练员及管理人员)的住宿要求。
高科技智能化
目前,已有600余名运动员、教练员入驻基地。昨天的体操馆内,活力满满。上海体操队像往常一样,伴随着音乐声,训练热火朝天。馆内的机器人摄像头引起记者的注意,边上的大屏幕,实时播放着现场训练画面。原来,它在为教练员的技术分析保驾护航。据介绍,未来技术人员还将进一步完善馆内录像设备,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在不同的位置配备摄像头。
运动员们还有好多“试用”体验:“这里的新风系统很好用,再也不怕镁粉把室内环境搞糟了。”“所有海绵垫下面都有一套排湿系统,再也不怕垫子湿得快、报废快了。”“场馆里,男女队员都有更衣室和配套淋浴房了。”
高科技、智能化、人性化的设计和理念,在这里随处可见。
为便于集中管理提高训练效率,崇明体育训练基地在设计上尽可能地缩短运动员行走路程。运动员的生活训练流线采用连廊无缝连接,其中室内训练项目运动员的生活区与训练区相隔半径为200米左右。
为保障运动员的安全,便于训练管理,基地还设有运动员宿舍人脸门禁(防尾随)系统、智能门锁系统、食堂人脸闸机系统和外来访客人脸识别系统等一系列智慧管理系统。
为国家队护航
今年9月,垒球项目的东京奥运预选赛将在崇明体育训练基地举行,这是基地落成后举办的首个国际赛事。对中国垒球队来说,家门口参赛,多了一份保障,天时地利人和。
作为打造集训练、科研、医疗、教育、比赛于一体的高科技、多功能、现代化的国家级体育训练基地,崇明体育训练基地极大提升了上海竞技体育的“综合实力”,同时也为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保驾护航。基地内的1号楼将作为国家队转训中心,上海市体育训练基地管理中心主任匡佐圣介绍:“崇明体育训练基地的定位,一是为上海的竞技体育培养人才,还要为国家奥运战略培养人才。”未来,国家队或将在这里设立部分项目的南方训练基地。
位于基地里的科研中心、上海体育医院等,将突出抓好科研、康复等软件建设,充分依托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科医优势,加强与国内外科医机构、大学院校合作。“上海体科所的科研力量原本在国内就比较强,搬到崇明基地以后还会引进更多国际先进技术来为我们服务,打造更高层次的科研团队。”匡佐圣说。
以崇明体育训练基地的正式投入运营为契机,昨天,市体育局与崇明区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建立由分管领导担任组长的合作项目领导小组,全面落实《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发展“十三五”规划》,推动优化崇明体育资源布局,以更高标准、更高水平、更优质量促进崇明体育事业发展,为上海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贡献崇明力量。
本报记者 陶邢莹